民俗文化圈形成的另一个因素是民族文化成份,它是民俗文化圈的文化背景,对整个问题的理解,有从生产方式着手的,他们分成采集文化,狩猎(包括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各自形成不同的文化圈。一般来说,把靠野生动植物为生的民族文化,称之为采集狩猎文化,我国北方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就属于这种文化类型。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这种文化类型属于人类最古老的文化阶段。通常又将它分为游动式采集狩猎文化和定居式采集狩猎文化。采集狩猎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大部分都是在北极冻土地带、热带雨林和干旱山区。他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下,生产工具很原始,其生产需要广大的土地空间,结果导致人口密度很低,也就不可能形成大规模的社会组织。他们对自然有着很强的依附关系,因为自然环境随着季节变化,生活资源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采集狩猎民普遍盛行狩猎礼仪和巫术信仰,相信至高无上的神,相信万物有灵,甚至每一个部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和相应的禁忌。目前,从亚州大陆到美州北部这一十分辽阔的区域内,依然残存着古老的采集狩猎民族。生活在这一民俗文化圈的人们,其民俗生活对自然的依赖性也很强,其衣食住行等生活内容都基本取诸自然。游牧文化主要是饲养牛、羊、鹿、骆驼、马等大型群居动物,这就要求家畜群随着季节的变化移动游牧,逐水草而居。世界上游牧民族文化的分布地区,仅占陆地总面积的1/10,人口总数约3000万。游牧民族驯养的牲畜是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不同的,主要有北极的驯鹿,中亚大草原上的牛、马、羊、牦牛,阿拉伯和北非撒哈拉地区以骆驼为主,东非主要是牛,其中马的生态分布区最广,几乎在所有游牧民族中都驯养。形成了遍布于世界各地的马文化丛,骑马民族文化曾出现过庞大的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游牧有南北移动形态和随季节变化的山地垂直移动形态,我省藏区的移动形态属于后者。游牧民族的骑马风尚产生了特有的机动能力和社会组织能力,很快发展成为强有力的征服他人的大国,蒙古帝国和阿拉伯帝国都是典型的草原帝国。农耕文化圈是以锄耕和犁耕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文化形式,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次飞跃,也是一场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在锄耕和犁耕两种形式中,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美拉尼西亚以及亚马逊河流域,后者则主要分布于东非、美洲、中国、日本、朝鲜等地。很多的锄耕民族生产力非常低下,生产方式很原始,大多数人不知道使用金属工具,而犁耕民族相对先进,知道以牛犁地。农耕民族的农耕礼仪十分发达,由于自然力对农作物丰收与否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伴随着定居与村社组织的扩大,对自然的依靠性就更强,出现了好多对自然崇拜的宗教礼仪,其文化生活也十分丰富。 以上是从生产方式入手对民族文化进行分类的,以上几种文化类型在我国历史上几乎都存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基本属于采集狩猎和游牧文化,还有个别如赫哲族属于渔猎文化,而中原地区的汉族,很早就进入了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人口增长速度快。我国历史上游牧民族与汉族之间经常性的发生冲突,比如匈奴之于汉朝、突厥与吐蕃之于唐朝、蒙古之于宋朝、满族之于明王朝,甚至蒙古族与满族在大约200多年的时间中,相继建立了元朝和清朝,但是由于这两个民族所实行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不同,统治的时间自然也就不同,蒙元王朝将国人分成蒙古人、色目人、南人、汉人四等之外,极力排斥汉文化,最终在近90年的时间里在汉文化的强大渗透之下,节节败退,直至漠北。军事上的征服者,最后变成了文化上的被征服者。而清王朝则积极鼓励八旗子弟努力学习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因而其统治时间持续了近300年,这就应了一句英国民俗学家班妮(Burne)女士的话:“统治国对隶属民族找到了一种较善的统治法”(《民俗学手册》)。两种不同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导致了不同的统治结果,足见文化之于国家统治所起的作用。除此之外,民族文化成份还可以从族群群体文化的角度划分,按照这个方法,大致可将中国文化划分为4个文化带,即阿尔泰文化带、黄河流域文化带、江汉流域文化带,百越文化带,每个文化带又由若干文化圈组成。其中阿尔泰文化带由突厥文化圈、蒙古文化圈和通古斯——满文化圈组成;黄河文化带由秦汉文化圈、西夏文化圈、晋文化圈、齐鲁文化圈和燕赵文化圈组成;江汉文化带由巴蜀文化圈、荆楚文化圈、苏南苏北文化圈、闽渐文化圈等组成;百越文化带则由岭南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民族构成。在青藏高原地区还有羌藏文化圈。所有这些文化圈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了华夏文化圈,由此也可以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多元一体的,凡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所有民族都对中华文明的创造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做为中华文明创造者的主体民族文化即汉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历史上发生了很大的辐射作用。在东北地区,这种辐射作用是通过中原汉族的“闯关东”来实现的,在西北地区,是通过“走西口”和“丝绸之路”实现的,西南地区,是通过“唐蕃古道”和“入川”实现的,东南地区,则是通过“下海”实现的。历史上的汉文化就是通过以上几个渠道实现了向四方辐射的功能,并在长期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冲突、交流、融合、吸收中,才形成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整体文化。 形成民俗文化圈的历史沿革成份是历时的纵向的,比如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宋辽文化、蒙元文化、明文化、清文化等。同时,在研究民俗文化圈的历史沿革成份时,不能够忽视民族迁徙史、民族战争史,以及民族文化交流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