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本报记者 任春 2009年9月30日,具有千年历史的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那一天,宣纸的产地——安徽宣城泾县有许多造纸师傅不约而同地点起鞭炮欢庆,像过年般开心。 凄苦不凋,富贵不炫。千百年来,无论喧嚣与孤寂,宣纸制作都恪守规矩,18道手工工序、108道制作工程,不增不减,不浮不躁。 薄薄的宣纸,以柔韧的姿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记忆,在今天,它又活出了怎样的意境? 日晒雨淋下,“水深火热”中,枯燥磨砺后,方能淬炼出一张合格的宣纸 5月的皖南,青山秀水。记者驱车从安徽宣城泾县县城向东,20分钟后便到了榔桥镇乌溪村,那里云集着众多制作宣纸的手工作坊。 规模小的,一个家庭就是一个作坊。规模最大的 “作坊”,当属拥有2000名员工的中国宣纸集团。从205国道一个转弯进入宣纸集团的领地,远远地,便瞧见青山上铺着一大片一大片的米白色的草料,定睛一看,在那些青山的“补丁”当中,移动着工匠们的身影,他们弯着腰向上攀爬翻晒着草料,步履蹒跚。 看到记者眼中的疑惑,首批国家级宣纸制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宣纸集团总工程师邢春荣在一旁解释道:这些,就是宣纸的皮胚草料,太阳晒过,风吹过,雨打过,承了天光雨露,接了地气滋养,才能成为合格的“燎皮”和“燎草”,才能拿去造宣纸。 诗意解读的背后是严谨的科学道理:日光摊晒对草料的漂白,是机器短时间漂白所无法取代的。位于山腰的摊晒场大多用石头沿倾斜山体铺成,石头间有缝隙。雨季可迅速排水以防浸烂草料;夜间山体水分又会透过缝隙湿润草料。 “如果几个月都不下雨,怎么办?” “只有先用存料,这原料一定要经过风吹雨淋、天光月华的淬炼,这样制成的纸张才会不变色、不发脆、耐久性强而柔韧。所以说,造宣纸也得看老天爷的脸色。” 青檀树皮、沙田稻草、猕猴桃藤汁,这三样基本原料构成了宣纸的DNA。 泾县境内的青檀树,皮质厚,成浆率高,容易提炼。千百年来的实践表明,只有沙田稻草才是最理想的宣纸制作原料,而泾县历史上,就盛产沙田稻草。 采割青檀树皮,抽掉夹在稻草中的稗子草,这些工序看似简单,却直接关涉到最后制成的宣纸品质。如果枯草没有去净,会在宣纸上留下褐斑;稗子草没有抽掉,会在制成的宣纸上留下黄筋。 之后,经浸渍、蒸煮、拣选、摊晒、日晒雨淋等人工夹杂着自然方式的加工,方能使每一块青檀皮、每一根稻草均洁白柔韧。 仅仅原料准备这一项就需要10个月左右的时间。综观备料阶段的各道工序,本身便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 天时、地利之后,更待“人和”。 “人和”,不仅要求技术精益求精,更需要心力全神积聚。
“捞、晒、剪”是手工制作宣纸的三大核心工艺,前人以“水深火热”四字高度概括,记者亲历了宣纸制作主要环节的现场后,颇为感同身受。 ——捞纸师傅整天立于水槽边,双手被纸浆池水浸得青筋暴起、关节突出。冬天更是遭罪,池水寒彻似冰,每日里,师傅们的双手需在水里过个上千次; ——晒纸的工作空间狭小闷热,师傅们每日重复着揭纸、刷纸、晒纸的刻板动作。晒纸用的“火墙”温度高达60摄氏度,晒纸间师傅工作时基本是“赤膊上阵”的。每人一天要晒600张至800张宣纸才能完成工作量,体能消耗极大; ——剪纸师傅手中的那把特制的剪纸刀自身便一斤多重,一剪下去,要求剪出来“一刀”(100张),“狠准稳”的本领又岂是一日之功。 一张宣纸的诞生,需要一群人的接力。 邢春荣告诉记者:宣纸的手工程序繁复,一个人根本无法独立完成。单说晒纸一道工序,没有5年时间,不可能成为一名成熟的晒纸技工。他本人因为机缘巧合,年轻时,从“扎草把”开始,捞纸、揭纸、晒纸、检纸、剪纸,重要的岗位都做过。在晒纸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而现在,已经很少有师傅可以熟知并操作手工制作的每道环节,更多强调的是“术业有专攻”。 一张宣纸的诞生,以分娩为喻,毫不为过。当一张柔韧的宣纸轻轻置于眼前,分明,如婴儿般带着亭匀清新的呼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