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探“歌情”的“乞丐”歌师 往洞乡有两个寨子(下文以甲寨、乙寨指代),二者相距20多里,是多年的歌台老对手。以往对歌,乙寨总是输,原因是甲寨的歌师厉害,会编新歌。有一年对歌前,乙寨巧施“苦肉计”,从寨上几个歌师中,选出一位长相不怎么引人注目的扮成乞丐,到甲寨“潜伏”。这位歌师甚至直接住到甲寨一位歌师家,刺探“歌情”。侗乡民风纯朴,对外来人员、哪怕是乞丐也不会亏待。 “乞丐”闲来没事,便在寨上溜达,哪儿有歌声就往哪儿挤。每逢歌队集体练歌,“乞丐”总是“傻乎乎”地蹲在一边看热闹,有时抓耳挠腮,有时咧嘴傻笑,谁也没在意他。结果,这位老兄不负重望,将甲寨新歌记了个一清二楚。 按规矩,两个寨子对歌时,都是先唱老歌,后唱新歌。此番比拼时,老歌嘛,乙寨早已知道,新歌呢,“乞丐”也已探得“军情”,结果,甲寨被唱败了。 甲寨十分纳闷:“乙寨人还是那些人,歌师也还是那几位歌师,怎么就唱不过他们呢?”几年后,乙寨一人在甲寨喝酒,主人殷勤劝酒并有意“套话”。三碗米酒下肚后,乙寨人管不住嘴巴,得意地吐露了“天机”,甲寨人这才恍然大悟。 ▲▲迎战9天9夜的“吃相思” 古往今来,往洞乡举行的群众性对歌活动难以计数,人们印象深刻的,是1979年正月那次。 当时,增盈寨两大阵营分别出去“吃相思”。上寨的“百七”去乌架寨唱5天5夜;下寨的“百五”呢,因头年牙现寨已到“百五”唱了7天7夜,此次“百五”必须去牙现寨对歌9天9夜。以往对歌是到时间就结束,这次则不同,双方寨老约定:两寨一决高下! 那时,增盈的“百五”阵营出动了200多人。按规定,每寨歌队由32人组成,男女各16人。得知增盈的队伍吃完午饭后出发,牙现就在寨门摆下了拦路酒,准备比拼拦路歌。在寨门较劲一阵后,三声铁炮轰响,客队进入鼓楼,双方又一唱一答各3首才休息。晚饭后,在鼓楼开赛。 因比赛是男唱女答,女唱男答,所以牙现男队对面坐的是增盈女队,牙现女队对面坐的是增盈男队。双方坐好后,用一根长绳将男女队员的腿都拴在一起,谁也别想站立。洗脸、吃饭,都有人端到面前,如厕则另当别论。 “那次歌赛,是几十年来最难忘的一次。”虽然事隔多年,但当年增盈的带队人、老支书杨国梁回忆起比赛的情形,仍历历在目。“鼓楼中间生着火,队员们围着火堂坐成一圈。比赛时,每天吃两餐。吃饭、休息的时间,合起来也不超过4个小时。其余时间就一直唱,晚上都是唱通宵的。” ▲▲虽然一个个都灰头土脸,但谁也不认输 双方歌队队员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年龄都在十八九岁。“十八后生三岁马”,不用说,这是一场兵强马壮而又势均力敌的侗歌大赛。鼓楼外面,痴迷的乡亲们围得密密麻麻,邻寨也来了不少人,观众最多时,近2000人。 主方牙现队用一把琵琶调音定调。双方所对歌曲,短的一首数分钟,长的需唱一个多小时。但必须以短对短,以长攻长,老歌还老歌,新歌对新歌。一首唱罢,还歌的一方必须很快统一意见后马上接唱,并且是合唱,接歌速度慢了,就有“输”的可能。所唱的歌都只能凭心记口唱,不准用歌本。歌师可以在队员后面“摇鹅毛扇”,但声音不能让对方听到,否则是要被人笑话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