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志》系南朝刘宋时沈怀远所作,说明至少在南朝刘宋年间就有龙母传说的记载。从传说所记年代考察,《南越志》有记载(原文已佚)是可信的。端溪县设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是广东境内15个秦汉古县之一。唐武德五年(622年)设立南康州,贞观十二年(638年)才改名康州。该名称一直到宋绍兴元年(1131年)才改为德庆府。沈怀远是在南朝刘宋年间(420-479年)写作《南越志》的,不可能提到康州;而刘恂著《岭表录异》一书是在877年,他提到康州是很自然的。另外,在历史地图册上,尽管没有“始兴江”的记载,但在东晋却有“始兴”的地名(今韶关市附近),在南北朝刘宋年间,升格为“始兴郡”,治所在今韶关市(注:《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中华地图学社出版,1974年版。)。始兴江大概是始兴郡附近以地名命名的一条江,它的得名亦十分古老。 从内容来看,《岭表录异》所载龙母传说已有所变异:一是将老妇人说成是丧偶的寡妇,在观念上进了一大步,因为一般的感生神话都说是老妇人或未婚女子感孕育子,并未提及有配偶的,符合“民只知有其母而不知有其父”的母系社会的特点;而将龙母说成是寡妇,说明曾经有配偶,其婚姻已过渡到对偶婚的文明社会。二是将龙母以捕鱼为业改为织布,也符合人类社会演进的规律,即由渔猎时代过渡到农耕时代,织布是农耕时代的标志。三是龙子由一守宫变为一斑四青的五小蛇。据《宋会要辑稿》记载,京城东春明坊五龙祠,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从元武门迁来。国朝缘唐祭五龙之制,春秋两季例行祭祀。熙宁十年(公元1068年)八月,信州五龙庙祷雨有应,被赐额“会应”。从此五龙庙皆以此名额。徽宗大观二年(1108)十月,诏天下五龙庙皆封王爵:青龙神封广仁王,赤龙神封嘉泽王,黄龙神封孚应王,白龙神封义济王,黑龙神封灵泽王。很有可能,五小蛇来自唐代的祭五龙之制。四是少了断尾和南方谓船为龙掘尾的解释,增加了龙母有疾而卒和移墓之说。这一演变,较之龙母传说形成期有了较多的补充和丰富,符合传说年代越近,说法越是繁复的一般演变规律。 三、基本形态及其起源 从上述《端溪温媪》和《岭表录异》所记,可将悦城龙母传说归纳为如下几个情节单元: 1.温氏在岸边拾卵得龙。 2.温氏误断龙尾,掘尾龙离家远走。 3.秦始皇遣使致聘龙母,龙引舟还。 4.龙母卒,龙子移墓葬母。 德裔美籍艾伯华教授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一书中,将悦城龙母的故事用母题索引的方法归为“龙的母亲”的类型。其情节单元如下: 1.有个女人以神奇的方式受孕。 2.她生了一条或几条龙。 3.她死后受到人们的尊敬。(注:[德]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第113页,王燕生、周祖生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龙的母亲”型传说,艾伯华是从《迷信与传说》、《永济行宫记》、《民俗》第9和第10期、《鬼哥哥》、《子不语》、《后汉书》和《水经注》等文献中归纳出来的,其中,前三例所记就是悦城龙母的传说,后四例分别是浙江、山东、江苏和云南的传说。在追溯传说的历史渊源时,艾伯华认为: 通过i(指《后汉书》)可以看出,早在公元1至2世纪在基本母题中就有了类似的传说。但是可能要追溯到更早的来源。那儿是一个可能属于傣族的民族传说;不管怎么说,是一个非汉族的民族传说。(注:[德]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第114页,王燕生、周祖生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如今看来,这种观点很值得商榷。艾伯华所说的“可能属于傣族的民族传说”,其实就是晋代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人常璩在《华阳国志》里所记载的《九隆神话》: 永昌郡,古哀牢国。哀牢,山名也。其先有一妇人,名曰沙壶,依哀牢山下居,以捕鱼自给。忽于水中触有一沉木,遂感而有娠。度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出谓沙壶曰:“若为我生子,今在乎?”而九子惊走。惟一小子不能去,陪龙坐,龙就而舐之。沙壶与言语,以龙与陪坐,因名曰元隆,犹汉言陪坐也。沙壶将元隆居龙山下,元隆长大,才武。后九兄曰:“元隆能与龙言,而黠有智,天所贵也。”共推为王。时哀牢山下,复有一夫一妇,产十女。元隆兄弟妻之,由是始有人民,皆象之,衣后着(十)尾,臂胫刻文。元隆死,世世相继,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民以来,未尝通中国也。南中昆明祖之,故诸葛为其国谱也。(注:刘琳:《华阳国志校注》,第424页,巴蜀书社1984年版。) 这一神话确与悦城龙母传说有相似之处:均发生在水边;巨卵孵龙、沉木(龙的化身)感孕,都由女人来完成,属感生神话范畴;都反映了原始的图腾信仰。但是,它们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悦城龙母传说的叙述主体是龙子被断尾而离家远走和移墓葬母,九隆神话则是元隆成长为王,繁衍后代;悦城龙母传说是一则解释性的传说,而九隆神话是始祖诞生的神话。因此,我们有必要将龙母传说另立为一个类型,叫“掘尾龙祭母”故事类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