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谢保成]神话传说与历史意识(7)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谢保成 参加讨论

    《大戴礼记·五帝德》中孔子与宰我的一席话,道出黄帝是如何被神化的: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今,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予,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可胜观邪。
    夫黄帝尚矣,女何以为,先生难言之。”
    ……
    孔子曰:“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也。”
    “五帝”说自战国期间形成,到司马迁时已经是“学者多称五帝”,出现了多种关于“五帝”的组合。《战国策·赵策二》、《易·系辞下》的“五帝”为庖牺、神农、黄帝、尧、舜,《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淮南子·天文训》的“五帝”为太吴、炎帝、黄帝、少昊、颛顼,(16)《世本》、《大戴礼记》的“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以《古文尚书序》为代表的“五帝”为少吴、颛顼、喾、尧、舜,没有黄帝。到王莽时又有用三统说改易的“五帝”为喾、尧、舜、禹、汤,也没有黄帝。经今文学的上古史观,“五帝”组合中有黄帝;经古文学的上古史观,“五帝”组合中没有黄帝。这一现象说明:战国秦汉时期对于上古社会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认识,司马迁只不过根据他的历史认识来进行选择、编写而已,这在《史记·五帝本纪》末的“太史公曰”中说得非常明白:
    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这段话告诉我们:1.当时关于“五帝”的说法很多,流传很久。2.最早的《尚书》只有尧,没有黄帝。3.百家所言黄帝,皆非典雅之训,难登大雅之堂。(上文所引《龙鱼河图》黄帝战蚩尤的神话,“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蚩尤死后,黄帝还“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即所谓“其文不雅驯”者)。4.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并没有流传。5.司马迁广泛调查的结论是,称颂黄帝、尧、舜之处,多是风教“固殊”的地方。6.以《春秋》、《国语》验证,“发明”《五帝德》、《帝系姓》发挥得最显著。这段文字告诉读者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黄帝的记述,是司马迁依据《五帝德》、《帝系姓》被“发明”最“章著”之说,以其“所表见皆不虚”,遂“弗深考”,“择其言尤雅者,著为本纪书首”。这早已不是什么原始历史意识了!其所以影响广泛、流传久远,不是因为司马迁经过调查弄清了上古社会的历史真实,而在于他把握住时代脉搏,选择了当时有关上古社会的主流说法。
    战国秦汉时期,从神话传说演变来讲,是一个“造神”的时期;从史学发展来讲,是一个重新认识上古社会的时期。无论研究神话传说,还是研究上古社会史,引用这一时期形成的文献材料,都不应当忽视当时存在着的这一文化现象。
    注释:
    ①马克思:《路易士·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5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7页。
    ③《庄子·秋水》。
    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269~270页。
    ⑤《汉书·艺文志》著录《山海经》为13篇,刘向整理“定为十八篇”,所多的为《大荒东经》以下5篇。后世或以《大荒东经》以下5篇为刘向校书时“进在外”(“逸在外”)者,或疑为刘向等“所述”。虽然如此,《山海经》所记内容以自然神话与传奇神话为主,因而搀杂的历史意识相对少些,较多地保持着其原始成分。
    ⑥袁珂:《山海经校注》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3页。
    ⑦《山海经·海外南经》原文为:“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
    ⑧二书稍异者:自西北至西南方,《淮南子》多天民,无巫咸国、轩辕国;自西南至东南方,《淮南子》多裸国民、豕啄民、凿齿民,无厌火国、臷国、周饶国;自东南至东北方,《淮南子》无青丘国、雨师妾国;自东北至西北方,《淮南子》无聂耳国、夸父国。
    ⑨依次见《大荒东经》、《大荒南经》、《海内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
    ⑩详见袁珂《山海经校注》,第377、388页。
    (11)《天问》脱简窜乱,此据闻一多《楚辞校补》。
    (12)袁珂:《山海经校注》,第475页。
    (13)袁珂:《山海经校注》,第465页。
    (14)袁珂:《山海经校注》,第344~345、420、469页。
    (15)袁珂:《山海经校注》,第432~433页。
    (16)《吕氏春秋》中多处出现“五帝”的说法,如《孟春纪·重已》有“三皇五帝之德”,《季夏纪·制乐》有“五帝三王之于乐”。整个《十二纪》形成“五帝”的组合:孟春,其帝太昊;孟夏,其帝炎帝;季夏,其帝黄帝;孟秋,其帝少昊;孟冬,其帝颛顼。其《孟夏纪·劝学》更有“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禹、汤、文王、武王”的顺序。《礼记·月令》叙四季十二月较《吕氏春秋·十二纪》为简,或出自《吕氏春秋》,或二者同出一源。
    (本文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03期,第108~115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