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但祈蒲酒话端午(组图)(6)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新华网浙江频道 2009-05 朱樵 摄影/图: 参加讨论

    
    端午习俗有插艾蒿、菖蒲、蒜头、石榴花、龙船花等“五端”以攻蜈蚣、毒蛇、蛤蟆、蝎子、壁虎等“五毒”
    “五黄”与“五毒”
    人们还将艾叶做成人形,将菖蒲做成宝剑的样子,把蓬条做成鞭子,杂以蒜头,挂于门首。以为这些东西能够避邪驱鬼。同时,人们点燃苍术、白芷等中草药,烟熏室内,并用艾叶、菖蒲烧汤沐浴。还有的人家以“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端午节还要吃“五黄”,即黄鳝、黄鱼、黄瓜、黄泥蛋(咸蛋)及雄黄酒。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饮雄黄酒、佩香包也是端午驱毒习俗。据说,雄黄酒具有消百病、驱蛇虫的功效。著名的民间故事《白蛇传》中,就有化为人形的白娘子,因为端午多喝了几口雄黄酒,结果显出了蛇身原形的情节。
    端午这一天,人们还会佩一种由苍术、白芷、大黄、芸香等中草药制成的“避瘟丹”,或将其在室内燃点,以此来避疫祛毒。还有人将五色丝线缠在孩子的手臂上,叫做朱索或长命缕,据说也可以降伏鬼怪。所谓“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我国著名文学家、嘉兴人丰子恺在散文《端阳忆旧》中就回忆了他幼时在桐乡石门镇上过端午的情景。他在文章中写道:那时乡镇卫生条件差,夏天蚊虫多,容易传染疾病。端午正是春夏交替的换季时节,容易得病。端午的有些习俗,如喷洒雄黄酒,就有消毒功效。
    从冯梦龙的《山歌》中,还可以看到明代浙北一带的端午节有给小孩子吃煨蛋的习俗。人们把干燥的蚕豆壳、蚊子草、蛤蟆草点燃,使火盆生烟,当火盆烟火旺盛之时,人们便取出事先准备好的青壳鸭蛋,在蛋壳的一端敲出一个小孔,向孔内塞进一只小蜘蛛,将孔封闭后放进盆里煨烧。鸭蛋煨熟后将蛋内蜘蛛取出,即可给孩子们吃。据说孩子吃了这种煨蛋后可以驱毒,盛夏就不会生痱子。
    端午节民间还有“采百草”的习俗。过去疗疾大多靠民间验方,老百姓也大多能识好些草药,因此每到端午节时,便采集许多草药,以备不时之需。人们还常以癞蛤蟆的唾沫,煎汤过午给小儿洗澡,据说可以减轻痘疮的发病。
    端午这一天,人们还在门、窗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像。“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人们把“五毒”图像贴在墙上,是表示要把它们钉死在墙上,以为这样做了,“五毒”就不会为害了。端午的午时,人们还在室内点起蚊烟,据说,这样就能保证夏夜无蚊蚋骚扰了。蔡云《吴歈》诗道:“蒲蓬卵蒜挂床前,芷术香芸地下燃。还怕夜来眠不稳,碧纱帐外点蚊烟。”
    中国的许多习俗,都包含着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从五月份的气象、物候,我们就可以发现,端午的“五黄”和“五毒”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特别是在水乡泽国的吴越之地,地势低下潮湿,五月变得更为湿热,疫情频发,蛇虫的活动也变得活跃起来。过去人们不懂科学,不知道疾病发生的原因,把生病看成是鬼怪作祟。他们就以挂钟馗像、在孩子额上用雄黄写“王”字,给孩子穿虎头鞋等方法来求安宁。而雄黄酒、艾叶、菖蒲等也确有杀菌解毒的作用,尽管这些习俗有着或多或少迷信的成分,但不能否认它是古代人民在艰苦环境中积累的生活经验。
    旧时,嘉兴女子从小由母亲教做针线,不会做针线的,叫“拿不动眼线”,生得再漂亮的女孩子也没人敢娶,被称之“聪明面孔笨肚肠”,所以端午是她们大显身手的好时机。端午节前,她们就开始用五色丝线而缠,或用碎布缝制一种形似荷包的绣花袋,里面放上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柰、甘松、雄黄等中草药,称为“香包”,或“雄黄荷包”,佩在身上,可以驱瘟散毒。袋子外面用丝线绣上花卉、鸟兽等图案,十分漂亮,惹人喜爱。到了端午这一天,她们欢欢喜喜地佩在胸前,香气扑鼻,成为嘉兴城乡端午节一道风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