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人类社会的协调性 以往中国大陆的某些学者,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在对宗教的认识上曾有过某种偏失,往往不适当地夸大了宗教精神世界的彼岸性,似乎一个人一旦入了教门便不再是具有七情六欲的人,而宗教在他们的观念中也就成为某种“不食人间烟火”之物。诚然,较之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上层建筑,宗教意识形态更加远离和滞后于社会基础设施,有其特殊性。但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并非远离社会之外,而是近在社会之中。宗教是人类社会情感的脉博和观察社会生活一个方便的窗口。在当今的世界上,受各种宗教思想影响的人群高达总数的3/5左右,世界上没有不存在宗教信仰的国家,没有不存在宗教信仰的民族,宗教至今仍在以其特有的方式干预人生世界。人类对宗教的认识和态度也反复无常、飘忽不定。当年尼采曾呼喊过“上帝已死”,那是因为在他看来上帝已经“老化”,传统宗教神学已经过时。如今有些西方学者又预言21世纪是“宗教的世纪”,仿佛宗教的复兴可使热昏了的人类恢复理智和天性,彼此相亲相爱、团结互助,在对话与合作中共同走向未来。还有一个惹人注目的现象:就在西方传媒严辞谴责异军突起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之时,西方一些有识之士却在呼唤用包括宗教在内的东方传统价值理性来纠正西方近代工具理性的迷失,以求得物质与精神、肉体与灵魂的和谐统一。当年卡尔·马克思也曾思考过宗教的“后事”问题,认为人类社会只有达到“谋事在人、成事在人”的境界,宗教才可能走向消亡。显然,那是一个极其遥远的时代。今天我们完全不必考虑与宗教分手告别,倒是应当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端正我们的认识,以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宗教,理顺宗教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宗教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史昭示,宗教通常总是按照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金律运作,不断地为自身寻觅安身立命的温床沃土、绿洲甘泉。社会为了自身的平稳有序的发展,在大部分情况下,也在不断地为宗教的生存发展创造有利的大环境。当然二者间也有张力,而张力可能引起但并非必然导致冲突对抗。一方面社会的进步要求弘扬人类的主体性,要求弘扬科学、理性等非宗教价值,而宗教的认知方式本质上是属于非科学非理性的心灵感悟、直觉体验,宗教的理念世界总是离不开正本清源、回归传统,因而二者之间容易在真理观、价值观层面发生冲突;另一方面,宗教所推崇的人类真善美精神,宗教信仰所依托的以理念的上帝为源泉的“终极关怀”,又对不尽完美、甚至丑恶黑暗的人类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性,具有一定的批判扬弃和补充的价值,不可一概否定。看来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在宗教与人类社会之间建立某种“良性互动”关系,找到一个张驰适度的安全机制,使二者各在其位、各尽其责,和而不同、相安无事。这种关系之所以能够建立,是因为宗教与社会的行为主体都是人类自身。 幸运的是,较之不容异端的中世纪,如今人类的大多数已经变得越来越开明大度和富有宽容精神。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大多认清了宗教现象的长期性、复杂性,并通过法制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从而为宗教与人类社会生活相协调相适应创造了有利的环境。这种协调、适应本质上仍然是宗教与社会的“双向互动”,但基本趋势是社会的总体利益、总体价值取向决定宗教的形态和走向,大致可看作是社会子系统对社会母系统的趋同关系。当然由于世界各国社会制度千差万别,加之各国宗教文化传统差别很大,因而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仍相当复杂,不可一概而论。即使社会制度相近、宗教信仰相同的两个国家,由于执政党政府采取不同的宗教政策,结果也会完全不同。但仍有一点共识:宗教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看作是属于有益于社会稳定的保守力量,而那些把宗教视为异己力量严加打击的国家政权,一般总是缺乏政治远见的不得人心的专制政权,如被推翻的伊朗巴列维政权。 宗教与人类社会相协调、相趋同的主导倾向表明,宗教对人类社会发展潮流有广泛的适应力,它也是宗教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为宗教的前途忧虑,宗教尚未进入老龄期,还远没有走上消亡之路。认识宗教与社会的协调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主管宗教事务部门、宗教学术界和宗教团体都在广泛地谈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这里所说的“适应”,其前提包括信教与不信教的群众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标,以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同的语言等内容,当然也包括宗教自身在生成、传播、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广泛的适应性。没有这种适应性,没有政府的教育、引导,离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也就谈不上宗教与社会发展潮流相适应的问题。 社会的现代化与宗教的世俗化 目前不论是虔诚的宗教家还是以客观、冷静著称的宗教学者,一般都把“世俗化”看作是宗教社会影响衰弱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宗教世俗化则是与社会现代化相伴生的一种现象,所以思考宗教的未来不能不分析现代化与世俗化的关系,认清它对宗教前景的潜在含义。 为了简约思维,我们不得不省弃许多历史细节。“世谷化”(Seculariation)一词,原本是欧洲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一个专用语,指的是将一部分原属天主教会控制的领土和权力转让给世俗的地方统治者。这当然是一场长达30年的“宗教战争”的一个结果,而在战争中获胜的欧洲基督教新教诸侯也就成为世俗化的始作俑者。在其后的发展中,世俗化的内涵愈益宽泛,泛指宗教观念、宗教情感的淡化,宗教活动领域的缩小,宗教社会功能的减弱,宗教价值观的失落等现象。总之,世俗化可以理解为部分宗教功能逐渐被非宗教性的社会功能取代的过程,或宗教与社会影响此消彼长的总体趋势。广义而言,由于人类各种宗教自产生之日起都有神圣与世俗两个方面,即使在被称之为“宗教世纪”的中世纪,也不乏世俗化现象,所以世俗化现象非自近代而起,也不限于基督教,而是各种宗教共有的现象。历史上各种宗教都是在神圣化与世俗化的辩证关系中曲折发展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