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人过中秋(上): 舞龙拜月 同贺中秋 连州舞香火龙 曹菁 摄 “送中秋”必备的三种灯笼 石忠情 摄 中秋佳节、人月两圆,绝大部分市民都会赶回家里和家人团聚。今晚,除了一家团圆吃月饼、赏月之外,我们还可以搞些什么活动呢?本报记者特别从省内各地搜集回来不同的中秋习俗,当中不少颇具地域文化色彩,而且特色鲜明。比如说,清远连州就有中秋舞香火龙习俗,河源畲族同胞就喜欢祭拜月亮,潮汕地区和五邑地区的群众则喜欢烧塔……真是各处乡村各村风俗。 今明两日,本报特推出两期“粤人过中秋”系列报道,详细介绍这些好玩、得意的中秋习俗,供读者参考模仿,也许会让你这个中秋过得更不寻常! 连州舞香火龙 记者从连州市星子镇、大路边镇一带了解到,当地历来都有中秋节舞香火龙的习俗,据说舞了火龙后村子可以趋吉避凶,风调雨顺。据传这民间习俗始于乾隆,传自苏州,后传到粤北连州,其古朴的风格、壮观的场面令乡间的佳节更添魅力。 原来,“香火龙”的龙头和龙身都是用稻草编成,能长能短,可大可小,随后在龙头龙身插满点燃的线香,谓之“装龙”,也有在龙头安上两支手电筒作“龙眼”的。 舞香火龙者九至二十人不等,皆由青壮小伙子赤膊上阵,此外还有鼓、锣、钹组成的“响器”配合舞龙。只见,舞龙的小伙子们尽情挥舞动火龙。与此同时,村民们点燃鞭炮扔向火龙,小伙子们则舞动着龙头龙身,向抛来的鞭炮左推右挡。舞龙的小伙子们并不怕鞭炮烧,烧得泡越多则以后可以好运连连。 由于舞香火龙的习俗十分好玩,大家往往都不舍得一晚就结束这个活动,因此舞香火龙并不是单单在中秋当晚进行,还要从中秋当晚起进行一连三日的“接龙”活动,也就是说要到八月十七夜才能舞完,特别是最后一天,舞香火龙会达到高潮。 每年的八月十七晚上,一条条的香火龙就会走街串巷,以给各家各户带来好运气,然后聚集到镇中心,集中舞蹈。不少慕名而来的看客,携带鞭炮等候香火龙的到来。 经过三个晚上的狂热后,大家会把香火龙送到村子附近的河边或池塘边,举行祭祀仪式后把香火龙放进水中,谓之“送龙”,这样一年一度的舞香火龙活动也就暂告一段落。 东莞“送中秋” 又是一年中秋到,东莞水乡片区的老人们早早开始忙碌了起来。炒花生,买灯笼,把糖果芋头填入“宝塔”中,然后带着这些东西去出嫁的女儿家,而他们的女儿和外孙、外孙女们,早就在家中守候多时,等待着娘家人来给她们“送中秋”。这个叫做“送中秋”的习俗或可以上溯至母系社会,而今,在东莞水乡片,虽然送的内容从简,但是,习俗却一直被流传下来,每到中秋,如火如荼。 东源畲民“拜月” 河源市东源县漳溪畲族乡的乡民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老而有趣的“拜月”风俗,据介绍,在中秋节前后一天晚上的迎月或拜月仪式上,家家户户的畲族乡民都要穿戴一新,在家门口各自摆上贡桌和月饼、柑桔、蜜柚、白酒等贡品,家中男女老少焚香点烛敬奉祖先,一起朝着月亮升起的地方进行祭拜,在祭拜过程中,家中长者口中念念有词,说上一通有关“月神”庇佑家庭团圆安康、幸福吉祥的好话,家家户户祈求在花好月圆之夜平安富贵,团团圆圆,人寿年丰和来年风调雨顺。 据了解,河源市已将“迎月、拜月、赏月”等独具畲族风情特色的文化习俗,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纳入畲族旅游品牌中,成为漳溪畲族乡民俗旅游的重头戏。 统 筹:邓柱峰 记 者:曹菁、曾焕阳、潘彧、于梦江、邓柱峰 通讯员:连玉、张贤亮、关超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