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苏日娜 张玉玲]民族伦理文化探微(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苏日娜 张玉玲 参加讨论

    满族素有尊重女性的平等观念,女子不缠足,执鞭骑射与男子同,在生产、生活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满族历来推崇以民为本的人治思想,清朝满族人奕訢在《乐道堂文钞》中就表现出丰富的伦理思想:“君以民为本。治安之道,安天下之民而已……国之所以废兴盛衰者于民觇之。故曰:民为邦本。”[4]强调民在国家中的地位,指出统治者的首要任务是要考虑“足民”与“安民”的问题。“夫德福之基也,之臧否于民觇之,福之应违于民验之。”强调了统治者不能忽视民的利益和疾苦。
    壮族是一个讲究道德、礼节、伦理的民族,有悠久的伦理道德传统。被壮族誉为“道德经”的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基本反映了壮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壮族人民素有崇尚高尚的爱国情操,鼓励热爱劳动、勤俭持家的道德观念,他们的文化特别赞美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这在壮族的民间传说中体现得很明显。如壮族众多的山水风物传说,把家乡的壮丽山河、优美的名胜古迹、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杰出的历史人物加以理想化和神奇化,给这些山川、人物、风情涂抹上一层神奇浪漫的色彩,赋予这些故事动人的情节,既让人们充分地感受到家园的美好,又给予人独特的美的感受,深深地蕴藏了壮族人民对自己家园、民族的深厚感情。壮族民间传说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勤劳、善良、艰苦奋斗精神的歌颂和对压迫剥削、懒惰的鞭笞。如《泉边石像》、《泉水边的石头》、《昂岩鼓声的传说》、《布柳河的传说》、《大明山的传说》等民间传说,都体现了高尚的集体主义伦理道德观。
    热爱劳动、团结互助、敬老爱幼、善恶分明是苗族传统伦理道德的体现。《苗族古歌》、《三兄弟开荒》的民间故事体现了苗族人民传统的道德文化,《开天辟地歌》展示了苗族团结互助的道德精神,《岩林和他的母亲》反映了苗族尊重老人的伦理观。民间文学《两兄弟》、《驼背姥姥和香蕉崽崽》等故事则反映了苗族人民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思想。
    朝鲜族有邻里之间、乡亲之间和睦相处,遇事互相帮助、同甘共苦的传统美德。在朝鲜族的历史上,体现这种传统的民间组织及其活动渗透到生产、文化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朝鲜族素有“白衣同胞”或素衣民族之称。朝鲜族注意环境关,努力美化、净化、绿化环境。家庭庭院干净整洁,屋里摆设光亮剔透,院中花草幽静芬芳,菜园树木错落有致,令人神怡,十分醉人。总之,互助合作、助人为乐、讲究卫生、爱好清洁,是中国朝鲜族美好的礼俗,反映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符合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应当促使其扬长避短,继续发扬光大。
    以家族为中心的维吾尔族传统的伦理思想既是该民族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思想财富,也是中国伦理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以村落为中心的社会里,村落本身就是一个家族。以家族为中心的伦理,特别重视“情”,情是维系伦理关系的核心。传统社会里非家庭成员的家庭化,表明维吾尔族是一个非常重情的民族。维吾尔人生活在家长统治的普遍实行等级身份的家庭里,一个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按照年龄确定的,每个人的权利、义务、荣誉、家庭地位均取决于这种身份,以致每个人的财产、消费水平、物质享受方式以及居住面积均取决于这种身份的不成文规定,从而可以说传统伦理是权威主义的。
    自然与文化的吻合是一种必然,生存环境决定生存风格,这句话概括了藏族传统的游牧生态文化。《格萨尔》是一部具有强烈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大型史诗。抑强扶弱、为民除害是《格萨尔》全部思想内涵的基础;崛起奋发的民族精神是《格萨尔》史诗灵魂;爱国统一思想是主旋律。史诗用文学语言塑造了格萨尔及岭国众英雄的理想人格,描绘出“岭国”这样一个为古代藏族人民心驰神往的理想国度。在其社会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无比和谐、美好。《格萨尔》中的伦理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许多积极成分,应作为优秀传统继承和发扬,以促进藏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
    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中,各民族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而伦理道德又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决定了多元文化的互动,只能出现一定的伦理趋同,而非等同。多元一体伦理要素的趋同,不是等同,而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文化融合,和而不同”,形象地概括了民族文化在现代化发展中的总趋势。
    我国是多民族、多生态环境的国家,不同的生态环境,反映出各民族生存空间的特点。多元文化是人们的生存环境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的产物,即各民族生存与不同的生态环境,在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过程中,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就是相同的生态环境,其伦理文化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具有各自的特点。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的联系和协调,并非一朝一夕所形成,而是具有历史的形成过程。
    民族伦理学以研究民族道德为己任,综合地全面地研究民族道德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民族伦理学主要是研究道德的民族性,中国各民族的伦理文化无优劣之别,用今天的眼光去衡量,它们各自的优长中同时隐含着缺失。中国各民族伦理文化虽无优劣之别,但在不同时代,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精华与精粕都是十分复杂地糅和在一起的。构建崭新的伦理价值观体系必须是从自身引发,必须要以时代精神为坐标。在现代化过程中,各民族传统文化时刻都会发生变异,无论是认识自然,还是保护文化和生物的多样性,引导变异都已成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大众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环节。保护和建设民族文化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倡导各民族和睦相处、人与自然长期共存的文化价值取向,在保持各民族文化特性的基础上,建立起和谐的民族伦理道德文化。中国各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特点可概括为:
    第一,时代性。关于民族伦理道德的时代性,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曾经说:“时代不同,道德也不同”[5](P.76)。事实上各民族的伦理道德是在该民族社会的一定生产方式或经济关系中产生的,一方面受到各民族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经济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必然会随着各民族社会关系的变革而发生变化。因此,民族伦理道德总是具体的和发展变化的,不同历史时代的民族由于受其生产方式制约而总是会出现不同的伦理道德类型。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伦理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任何民族的伦理道德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必须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剔其糟粕,取其精华,吸收各民族伦理道德中积极有用的因素或成分,充实、丰富和完善人类思想的精神宝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