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记者 常红 摄影 一位维吾尔族老者,银白须髯,戴一顶传统的维吾尔族小帽,流露着浓浓民族风情,他静静坐在艾依提·依明的家中一角。突然,乐声响起,老人站起身来,载歌载舞。他光着脚,合着旋律,极其稔熟地跳起舞蹈,脚步轻颖,深深在沉浸在这优美的乐曲中...... 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乐器村”——加依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民间艺术之村,是新疆最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乐器制作地之一。 位于天山中部的前沿山脉——雀勒塔格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渭干河西岸,古丝绸之路天山南路北道中段的新和县是古代龟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新和县总人口15万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95.5%。加依村里别具特色的多种手工艺乐器正是千百年来这里的人民勤劳、智慧汗水的结晶。 这里的人们只要听到音乐,他们就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舞蹈,流露着音乐深深的喜爱。 在加依乐器村,我们见到了制作乐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三代传人,艾依提·依明,今年他56岁,从爷爷那一代开始,艾依提·依明家就开始做乐器,到现在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他从15岁开始学习制作各种民族乐器,41年间,都它尔、手鼓、弹拨尔、沙塔尔、热瓦甫等,他制作了数不清的乐器,最喜欢制作和演奏的是弓弦乐器。演奏这些乐器难度大,制作这些乐器的难度更大,尤其是弓弦乐器的音箱,从一截桑木开始,凿、雕、刻,每一道工序都决定着一件乐器的成功还是失败,凝聚着制作者对音乐的感觉。 艾依提·依明家中的葡萄架下,就是他制作乐器的场所。房间里摆放着几十件制作好的乐器。都它尔、弹拨尔、沙塔尔,这些乐器和名字对我们这些外行人来说是对不上号的。唯一认识就是手鼓了,尽管对这些乐器交不熟悉的我们,却对这些乐器爱不释手。 精美的手工乐器激起同行者的购买欲,甚至忘了采访这位跳舞的老人,在乐器房里争相买乐器,离开时,皆是满载而归。同行者在车上还不时拨弄下弦,发着动听的声音。 加依村民间乐器品种多、制作美、着色好、音质悦耳,制作的乐器主要有:弹拨尔、都塔尔、热瓦甫、萨塔尔、达普、纳格拉等10余种。 据说,古时一个名叫沙依甫.班里赫的维吾尔族乐师在弹奏弹拨尔时,竟有上百只百灵鸟围绕着琴又飞又唱,许多人也被这琴声感动得如痴如醉,甚至失去了理智,有的百灵鸟拼命朝琴杆撞击而死去。 加依村制作乐器的历史悠久,早在300年前,农民就边从事生产,边制作乐器。现全村215户村民有105户从事乐器制作。主要制作的乐器有都塔尔、弹拨尔、萨塔尔、热瓦普、达普和卡龙琴。民间艺人制作的乐器音质优美,装饰图案繁复美观,远销疆内外,是该村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和民间艺术的一个亮点。2006年3月,新和县的民族乐器制作被列入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008年6月加依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加依村的105户乐器制作户,每年平均共销售制作的乐器达20000余件,平均每户收入达8000元左右,多的达到30000元,少的也在6000元以上。全村乐器年产值150万元,产品畅销哈密、吐鲁番、河南、北京及德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国内外市场,成为远近闻名的民族乐器专业村。 105户制作民族乐器的加依村村民,农活忙时干农活,农闲时才制作乐器。做工精细的乐器要花15~20天做好,做工粗糙一点的乐器要花7~8天时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