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等地的龙舟有一种要求划手单腿跪着划。 番禺区石楼镇龙舟的龙头。 广东人有句俗语:“龙船划的快,今年好世界!”赛龙舟作为岭南水乡的最生动显影,曾经被记录在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广东音乐《赛龙夺锦》中(清末音乐家何柳堂作),曲子的音符打破了广东音乐一贯轻盈灵动的节奏,间中加入了阵阵鼓点。今天是端午节,岭南水乡幽绿的溪涌河道上,除了广东龙舟,还将迎来一批从全国各地远道而来的特色龙舟——贵州的苗族独木龙舟、广西坛洛壮族龙舟,以及来自湖南、湖北、福建等地的共15支龙舟队伍,今天将在番禺“竞渡”,开创国内龙舟展演跨省域范围最广的首例。 今天,“我们的节日”——中国首届龙舟文化节在番禺举行。昨晚,各地龙船经过长途跋涉运到了番禺,贵州的苗族独木龙舟让现场所有人叹服:龙头有两只像牛角一样的大角,龙头和龙颈用一根七尺长的水曲柳木雕塑而成,上涂金、银、红、绿、白各色彩色,鳞片熠熠闪光,双目炯炯有神,充满着少数民族特色。 本次展演最“老”的龙舟之一要数广州车陂村的“东坡号”,据苏轼第二十四传裔孙、77岁的苏进泉老先生介绍,苏轼后裔的东坡号龙船于1866年建造,经历143年后,其木质仍坚如钢铁,尚未变质。本次参赛的“东坡号”将焕然一新,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设计主题重新亮相。 流传数千年的龙舟文化,被赋予了怎样的内涵、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岭南龙舟文化又有怎样的传奇故事?昨天,记者采访了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以及番禺当地民俗学家屈九等。 清初大龙舟等待重新发掘 “端午节扒龙舟最初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岭南水乡几千年前就有扒龙舟的习俗了。”民俗学家屈九说,扒龙舟的习俗在广东远远早于祭祀屈原的历史。 “端午节应是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龙族团的一个节日。”叶春生教授说,这可以在闻一多《神话与诗》中的“端午考”中找到。“古越人以舟楫为家,为避免海上蛟龙的侵害,人们喜欢将船制成龙的式样。而龙,是越人即我们岭南人的祖先崇拜的图腾,所以,赛龙舟风俗可追溯到古越时代,是古时南越人举行的图腾祭节日之一。”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曾应枫说,扒龙舟很早之前就成为了广东民间最盛大的民俗节日,早于从北方流传过来的吃粽子。 屈九是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的后人,他告诉记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曾详细描述了两条颇为“传奇”的番禺龙舟,揭开了番禺与龙舟文化息息相关的历史。 “在屈大均的老家番禺化龙镇沙亭村的马腰岗,张之洞修建的炮台旁,曾有一片低洼的河滩形成了天然的‘龙船床’,番禺沙田村从明末就开始在那里制作龙舟。”屈九说,最早全村人花几个月制成的一条龙舟没有胡须,是一条“母龙舟”,留在了番禺沙亭村,之后制作出来的数十条龙舟送到了现在广州的新滘、瀛洲村等地,被称为“龙舟仔”。 除了“母龙舟”,《广东新语》里记载的另外一只番禺龙舟是番禺钟村镇大洲村的一条清初龙船。昨天,记者采访了当年负责发掘这艘龙船的广州考古学家黄淼章,他1977年在大洲村的水田里带队发掘了这条古船,船舱内还发掘出铜器镜、簪、耳勺及“康熙通宝”铜钱;以及明末清初的陶器罐、碗等。黄淼章回忆说:“大洲龙船是非常难得一见的古船,船体全长43.6米,宽4米,从出土的古船结构分析,该船原来是有三层楼阁的,甚至古代有人曾经在上面表演杂技、歌舞。” “发掘出来的大洲龙船船体部分朽烂,考古专家就将它回埋在稻田里,今天好像被一条后修的高速公路‘覆盖’。”屈九说,这条或许是目前所知的广州最古老的龙舟,正在等待着被重新发掘出来。黄淼章告诉记者,大洲龙船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村民中流传。“当地村民至今还流传一句俗语‘大洲龙船唔入滘’,原本形容大洲龙船的巨大,进不了小涌小滘,只能在宽阔的珠江上巡游,粤语‘唔入滘’谐音‘不入教’,所以在大洲村,凡是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就会被父母比为‘大洲龙船’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