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文化的复原与创新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仡佬族有人口58.9万人,而务川具有全国甚至全球任何地方都不具备的仡佬族文化资源。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务川人民创造了起于夏商、成于秦汉、兴于明清、盛于当代的仡佬文化及仡佬民族所独具的民族精神,仡佬先民还留下了有700多年历史的龙潭仡佬村寨、仡佬传统炼砂工艺、仡佬文化习俗等可贵的遗产。务川仡佬族兼收并蓄的气度和睿智的眼光造就了这个民族曾经的辉煌,那么今天,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并使之延续下去? 务川在历史上从来就是边远之地,朱砂的开采,使“外地人”蜂拥而来,其带来的中原文化必然影响仡佬文化。由于贸易、人际交往以及汉官府强制同化等原因,仡佬族文化逐渐被汉化,以致到当代,仡佬族的语言几乎不复存在。记者在县城看到,仡佬人着汉装、说汉话,生活习俗与汉族相差无几,使这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的特征变得模糊起来。 有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文物的最大差别,在于其变异性。非物质文化是一种活态文化,它不可能像出土文物那样,凝固封存于某个既往的历史时空点,相反,它们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中,本身就一直进行着新的创造、传承和重构,与社会同步发展。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一个庞大、复杂而功能齐全的体系。从构成这个体系的要素看,既有对过去传统的继承,又有适应时代的创新,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满足着特定人群的各种需要。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现代化的深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命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思考。是固守传统、安于现状,抑或迎难而上,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重构,已客观而现实地摆在了少数民族同胞的面前。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然而,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怎样变化,坚韧不拔的仡佬人数千年积淀起来的根深蒂固的民族意识没有变。即使在“同化”程度很高的今天,本民族不少文化仍顽强地生存着,或隐或彰地显现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诸如乡村中的干栏式民居、婚丧习俗、傩戏、高台舞狮等等,特色鲜明。所有这些,使仡佬人依旧保持着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保持着民族的高度认同感,保持着民族的凝聚力。 ·学者观点·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泽洪: 在仡佬族古朴原始的宗教习俗中,有利于当今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值得挖掘。对仡佬族传统宗教的生存现状,如仡佬族传统宗教法师的传承与活动、仡佬族宗教传统仪式活动的类型与社会功能,应有计划地开展系统的田野调查。 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研究员徐静: 务川是民族自治县,根据我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立法法等相关规定,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加强对本地仡佬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的保护,加强对传统知识和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等,这为务川县加强仡佬族民族文化的保护提供了较大的自主空间。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杨筑慧: 如何保护民族文化?对于我国许多民族而言,既需要文化携带者自身的文化自觉,也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机制保障,因为全球化不是某个人或某个组织或群体的行为,而是一场波及面广、影响深、渗透力强的两种不同力量的抗衡。 贵州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冯祖贻: 丹砂可以说是务川的文化符号:它是稀缺金属,古时只有帝王使用,其稀缺性使丹砂文化本身具有了珍贵品质。同时,丹砂文化中又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和神秘性。应整合资源,将丹砂文化做到极致。 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杨慧: 务川找到了民族文化的根,找到了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不仅将它发掘出来,而且打造得具有了一定规模,其定位和思路值得欣赏。应继续将仡佬族的符号、将大自然的遗产充分运用,提升世居民族的主体地位,保持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贵州民族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杜薇: 仡佬族不是和周边民族差别不大,而是很有其特殊性。旅游开发无疑会给当地传统知识的传承带来影响,这时能否编写一些乡土教材?能否定期组织一些仡佬语的培训?最终目的是使单纯的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体验旅游良性发展。 本报记者 俞灵 采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