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尹玉泉]今夕何夕春灯明 月散瑶光满禁城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北青网 - 北京青年报:( /web/index.php?Autho 参加讨论

    ·史海钩沉·
      汉代在上元节就有放灯火之习俗
    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是春节之后我国独具特色的一个传统节日。
    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早在汉武帝时期,每到此节,宫中就有放灯火之习俗。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我国,按佛教规矩,于上元之日,在各寺院燃灯祀佛。此后逐渐形成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放灯之说,后流传民间,逐渐发展成观灯盛举。到隋朝,隋文帝禁止放灯,以示节俭;而炀帝却大举放灯,极尽铺张浪费之能事。
    至唐代国富民安,上元节放灯达到一个高潮,唐代实行宵禁,不许夜行,而上元佳节却例外,特许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夜行,为的是让百姓观灯游玩。唐代在灯火制作上也有提高,出现了“灯树”、“灯楼”等花样。到了宋代放灯的日子,又比唐代延长了两日,在原来上元节前后各一日基础上,又加上了十七、十八两日,共为五日。灯火制作上又出现了像“鳌山灯”、“无骨灯”、“琉璃灯山”等奇巧制品。
    到明代又延长了灯节的时间,从正月初八到十八日,其中十四日称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罢灯”。永乐七年,皇帝还特准百官放假十天以过灯节。清代的放灯时间较之明代又缩短为五日,即正月十三至十七日。
    因灯市而得名的灯市口大街
    明代京城的灯市,原本设在五凤楼前,后来迁到东华门外,即现在灯市口大街一带。东华门外灯市长二里,白天是市场,夜晚张灯火。灯市期间白天街道两旁列市,市场上售卖的物品种类繁多,既有闽粤海外的珍异,又有三代六朝的古董,还有日用百货,四民穿着的服饰,老少皆喜的食品等等。每到夜幕降临,街道两旁的茶楼酒肆,便张灯结彩,供游人饮宴作乐。
    每到此时,酒肆满座,贫富贸易,老少观灯。各铺户悬挂着用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观灯的时候鼓乐齐奏,施放焰火,还有杂技表演等娱乐项目,更显热闹。明朝宰相张居正曾有诗《元夕行》,描述灯市的盛况:“今夕何夕春灯明,燕京女儿踏月行。灯摇珠彩张华屋,月散瑶光满禁城。”
    到了清初,东华门的灯市盛况不再。这是因为清廷规定,内城只准旗人居住,将汉人全都迁到前三门以外。而且内城不准举行集会等活动。于是东华门外的灯市就移到了外城。灯市虽然不在了,但是在东华门外,还保留了灯市口的旧名,一直沿用至今。
    曾经兴旺的灵佑宫灯市
    自清朝康熙后期,灯市便不再设在灯市口了,而是迁到了前门外大栅栏、灵佑宫、琉璃厂和东四、西四、新街口等处。清初查慎行在《凤城新年词》中就有了:“才了歌场便买灯,三条五剧一层层,东华旧市名空在,灵佑宫前另结棚”的诗句。
    清康熙年间,把灯市从内城迁到前门外以后,天桥西北的灵佑宫便成了京城一处热闹的灯市。每年灯节,这里游人云集,热闹非凡。
    灵佑宫本是明朝建的十方道院,万历时,进行扩建,名为真武庙。辟地十亩,建有高阁,并有大殿五层。清朝赐名护国灵佑宫,也有人传说此宫系由东华门移来。每年正月十五,灵佑宫点燃彩灯,庆祝灯节。可惜,时过境迁,当年热热闹闹的灵佑宫早已无存,只剩下一条灵佑胡同记载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