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寻访最古老的老碾藤桥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凉山日报》2008年7月12日 □文/图 本报记者 参加讨论

    

    
    
 
 
  至今最古老的竹篾藤桥。
 
 
 
 
 
  云雾缭绕的老碾乡。
 
 
 
 
 
  等着过桥的老乡说,藤桥一次只能一人通过。
 
 
 
 
 
  走藤桥必须两臂张开抓着两边的钢索缓慢行进。
 
 
 

    
    
    偶然打开一篇网页,一张老碾藤桥的照片立刻吸引住了我们的眼球,找到真实的藤桥成为了我们最迫切的愿望。
    
    老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7月2日下午4时许,我们一行3人从德昌县城出发,踏上了寻访老碾藤桥的征程。车出县城,上高速公路,走108国道,来到锦川老街子,沿着老碾河河谷经过近一个半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云雾缭绕的老碾乡政府所在地——魁阁场。
    
    老碾乡位于德昌县东南部,东邻乐跃镇,南与会理县仓田乡接壤,西抵永郎镇,北接锦川、金沙乡,幅员面积123平方公里。全乡有6个村、41个合作社,人口7007人。清乾隆时,屋基沟下游因有几座老碾房而得名。兴隆、新农几经变更,1984年4月改为老碾乡至今。乡政府距县城33公里,逢一、四、七赶集。
    
    老碾乡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境内最高点为白头山,海拔3743米。全乡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39%,以云南松为主,有珍稀的“德昌杉”和“红椿”树。境内山清水秀,村庄云雾缭绕,旱湿适中,物产丰富,农业兴盛,脐橙及无核黄果远近闻名,成片的桑园与稻田在山坡上交织,粉墙黛瓦的民房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图。古有老碾金银窝之称,毗邻乡镇、会理之女均愿远嫁老碾后生。当然,这里除了美丽的田园风景,恬适的人居环境,还有我们一直苦苦寻访的藤桥。
    
    藤桥,老碾人的交通要道
    
    在当地乡镇府领导的带领下,在马鞍村五社我们找到了第一座“藤桥”。那是一座用铁丝编成的钢索桥,长约50米,高约40米,上宽约1米,底部均25厘米。这怎么会是藤桥呢?
    
    家住马安村五社的古正银老人告诉记者,老碾河,又名锦川河、芦苇河。自东南向西北贯穿全境,在锦川街地村流入安宁河,全长57公里。已经不能看到连接两岸真正的藤桥了,现在能看到的藤桥基本上都是用竹篾铺成的。藤桥是在没有钢筋铁索的年代里,人们用富有韧性、山上随处可以找到的藤编制成的。人们将藤条按经纬线编织而成网状筒形,把两端的门设在河的两边岸上,底部铺上木板,人踩着木板行走。由于这种藤桥耗藤量大,工程艰巨,走起来也不太安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地政府在河的两岸架起了钢索,用当地的竹子编成竹篾放在钢索上,再在竹篾上铺上木板,走起来就安全多了。但是由于竹篾铺成的桥怕雨水,每年必须要换一次,一座桥每换一次都需要将近3000斤的竹子,所以很多藤桥又改用更安全耐用的铁丝了。
    
    “山的对面还有3个社,有700人住,到乡政府办事、上街买生活用品、学生上学都必须要从这里经过,在老碾像这样的藤桥大概有5座”,老碾乡副乡长母开华指着山的对面告诉记者。“别看老碾河不大,但是老碾河的水量大,落差大,据专家测算其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万千瓦,行人根本无法涉水而过。因此,藤桥成为了两岸人民生活的重要通道,就这样不管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人们都习惯叫它藤桥了。”听老人和母副乡长这么一说,我们心里的疑问终于被解开了,怪不得就算是用铁丝铺成的桥,他们也叫作藤桥了。
    
    没有找到真正的藤桥或竹篾做成的藤桥,我们还是有些失望。“大坝村那边好像有用竹篾做成的藤桥,你们明天可以去找找”,看到我们失望的表情古正银老人又补充了一句。
    
    此时,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带着对竹篾藤桥的好奇和一天来的疲惫,我们一行返回到了乡上。
    
    晚饭后,刚躺下不久,窗外传来了雨点声,听着夜雨我们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进入了梦乡。
    
    雨中,一个真实的老碾
    
    第二天早晨醒来,雨还下着。为了找到藤桥,7点30分我们冒雨出发了。我们和县上记者站的同志分头行动,县上的同志负责采访纸房村“一村一品”的蚕桑,我们继续寻找藤桥。没有了向导,只能沿着他们说的大致方向寻找大坝村的藤桥。
    
    雨,又细又密,从灰蒙蒙的天空中飘落下来。河对面的山腰腾起了迷迷蒙蒙的烟雾,田野披上了柔软的纱衣,老碾河里的河水也在一夜之间涨了起来,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毫不停息地向下游飞奔而去。
    
    我们撑着雨伞,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的田间小径上。雨滴打在桑叶上的哒哒声,雨伞从桑叶下滑过的吱吱声,鞋子踩在泥泞道路上的哧哧声,构成一支不够和谐的乡村雨中曲,有我们的期待也有着我们几许的无奈。
    
    上午11时30分,经过4个小时的寻找,藤桥终于在我们的视线出现了。远远望去,它就像一个长形的圆桶网横挂在老碾河上,比起我们昨天看到的藤桥显然要长很多。
    
    走进一看,它上面铺着的竹篾已有些陈旧。尽管它不是用藤子编成的,但它确实是我们所能找到最古老的藤桥。一时间,欣喜的表情洋溢在了我们彼此的脸上。一阵兴奋之后,这时我们才发现我们浑身上下都被雨水打湿了,鞋子也进了水。
    
    “虽说在铁丝上铺上了木板,但是人走上去会颤动摇摆,必须两臂张开抓着两边的钢索缓慢行进,要是背点包谷、肥料等较重的东西从桥上通过就更需要小心才行”。
    
    “要是下雨,河水涨大了,我们就更不敢从桥上过了”。
    
    “上次下雨从桥上过的时候,一不小心我的脚踩滑了,卡在了竹篾之中,幸好同学把我拉了起来,要不然……”过往的当地老乡告诉我们。
    
    在雨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真实的老碾。藤桥带给村民方便,也留下了许多不堪回首的往事。
    
    眼下,能把藤桥修成吊桥,成为了老碾人最迫切的心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