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清时期蒙藏佛教关系 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定都,正式建立了明朝,为明太祖。元朝最后的皇帝,元/烦帝妥惧帖睦尔(ThgonthemUrl333年-1368年在位淤大都北京出走,返回了蒙古草原(现在的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进入了史称的北元时期。 随着元朝的终结,在蒙古地区盛兴弘传的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实力也随之渐渐衰退。萨迦派约在蒙古族地区传播佛教文化约二百多年,为促进蒙古地区的宗教文化起了重大作用。 蒙古地区佛教文化进入明朝以后发生了很大的转折。蒙古人主要是与藏传佛教的格鲁派进行了频繁的交流,他们之间的开拓者是蒙古土默特部的阿勒坦汗(AhanKhan 1507—1582),格鲁派方面是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bSod nams rgya mthso 1543—1588,福德海,以下略称三世达赖喇嘛)。阿勒坦汗与三世达赖喇嘛最初是1578年在青海湖会晤的,后来阿勒坦汗邀请三世达赖喇嘛到现在的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kukekota,汉译为青城之意),给蒙古佛教信众讲经说法,故称呼和浩特市为“归化城”,意为归依佛教的城市。又在呼和浩特市特为三世达赖喇嘛建造了弥勒寺(汉名“灵觉寺”,蒙古名“美代召”)”,美岱召是由城墙和寺院建筑群组成的塞北蒙古高原堪称一绝的“城寺”。三世达赖喇嘛在此弘扬佛法,讲述经论,为佛教文化在蒙古地区的弘扬起到了推动作用。 阿勒坦汗和三世达赖喇嘛二人互赠了尊号。阿勒坦汗封给三世达赖喇嘛的尊号是,“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以表示对其尊敬。“圣”是梵语的意译,“Ariya'’在佛教裹表示超出世间的高贵人物;“识一切(bukun—iailadugci蒙古语)是蒙藏佛教对显宗方面取得最高成就人的称号”;“瓦齐尔达喇”(vajra-dhara)是梵语的音译,意为“执金刚”,是指蒙藏佛教对密宗方面修行取得最高成就人的称号;“达赖(dalai)”是蒙古语“大海”的意思;“喇嘛”则是藏语“上师”之意。这样,整个尊号合起来意为,在显密两方面皆有成就、超凡人圣、学修知识渊博如大海一样的上师。这就是达赖喇嘛名号的由来。三世达赖喇嘛赠给阿勒坦汗的尊号是,“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咱克喇瓦尔第(cakravarti)'’是梵语,转轮王之意,“彻辰汗(secenhan)”是蒙古语,聪明睿智之王的意思,这就是说,阿勒坦汗是像印度著名的转轮圣王一样的伟大的聪明睿智之圣王。三世达赖喇嘛的转世,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Yondanrgya mtsho 1589—1616,功德海)出生于蒙古族家庭。随之藏传佛教格鲁派教法在蒙古地区迅速传播。阿勒坦汗接受格鲁派教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三世达赖喇嘛的尽心尽力。而且当时蒙古人所追求的宗教意识也接近格鲁派教法的内容,这一教法逐渐替代了蒙古地区原有的博克教(Bogeyin sasin即萨满教的一种)信仰。 阿勒坦汗携三娘子于万历六年(1578)与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索南嘉措于青海湖的察布恰勒庙(仰华寺)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会晤。阿勒坦汗在仰华寺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并赐予索南嘉措为“达赖喇嘛”的称号,正式迎请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到蒙古地区弘扬佛法。三世达赖喇嘛到达蒙古时,阿勒坦汗已圆寂。据《蒙古源流》所载三世达赖喇嘛的行经路线分析,传说中的三世达赖喇嘛曾在灵觉寺坐床还是可信的。万历十六年(1586),三世达赖喇嘛在内蒙古圆寂,其转世灵童呼毕勒罕,即四世达赖喇嘛是阿勒坦汗的孙子苏木尔岱青之子,名云丹嘉措(Yon dan rgya mtsho l589—1616,功德海)。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长大后,被送回西藏坐床,于是西藏僧界即派迈都哩雅·呼图克图来内蒙古掌教弘扬佛法。这次迎请迈都哩雅·呼图克图(Gutugtu)来灵觉寺主持弥勒佛的开光典礼仪式是由阿勒坦汗的孙媳五兰妣吉主持的,此史实在《蒙古源流》中记载颇详。美岱召即“灵觉寺”的城门石匾上也记下了五兰妣吉修建泰和门的经过,时间均在万历三十四年(1606),可知史籍不误。由于迈都哩雅·呼图克图长期在灵觉寺掌教弘扬佛法,人们便称之为“迈都哩雅召”,以后又俗称其为“美岱召”。 据《元史》1291年的记录,在蒙古民族执政的元朝时代,全国约有佛教寺院4万座,僧侣约20万人,即包括汉传佛教和蒙藏佛教寺院。蒙古地区佛教到了清朝,可以称之为黄金时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1662—1820),蒙古地区的佛教寺院和僧侣人数达到历史上最多的时期。 蒙古地区的佛教寺院既是僧众的修行道场,又是道德教化、慈善事业、民族文化的中心,还是广大人民大众求医的医疗场所。在过去的岁月裹蒙古地区多数人家的男孩中半数以上均出家为僧,由于蒙古人笃信佛教,因而送到佛教寺院为僧的大多是家裹最聪明的孩子。蒙古人认为,送子为僧,全家有相当于塑造了一座金塔(Almnsuburga)一样的福报。佛教寺院中的医药僧院,即是培养医药学人才的场所,又是疗病的场所。医学高僧深得广大农牧民的爱戴和崇敬。 蒙古族地区的佛教寺院又是该地区经济贸易活动的中心。过去,蒙古族地区佛教寺院的形式乃相当于草原的城镇,每年、每月、每个季度几乎都举行盛大的“庙会”,在“庙会”上,蒙古牧民用他们的牛、马、羊及皮毛和肉类等畜产品,交换中原各族商人带来的布匹、茶叶、食盐等物品,这种友好的经济贸易活动,为促进蒙汉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僧侣参与丧事。有关办死者的丧事,因地区和民族的习俗而不同,以此而论蒙古地区的丧葬习俗(蒙古称:Geg u r orosigulga yin yoson),有自然葬、火葬、土葬、水葬、风葬。一般在大乘佛教徒的宗教意识中,称死亡为往生或成佛,都要延请喇嘛主持超度。这些情况在《蒙古风俗》和《蒙古贞风俗》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摘自《宗风》乙丑·春之卷) (原文刊于2009年06月08日《宗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