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话语(discourse)(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文化表征 2007-10-29 22:23:1 恩内斯特·拉克劳 参加讨论

    二、话语理论和政治
    迄今为止,话语理论对政治领域的各种主要贡献,都同权力的概念化联系在一起。先前所指出的同一种广泛区分(即指分别以广义的后结构主义与福柯为代表的两种路径——译者注),也适用于此处:一方面,我们拥有着在理论上扎根于后结构主义之符号理论的分析师们,另一方面,我们也拥有着那些主要同福柯后期作品相联系的分析师们,他们致力于对福柯的思想方案进行重新表述。
    前一趋向在拉克劳与穆芙的作品中尤其可见。[12]在他们关于一种以领导权(hegemony)之范畴为核心的政治权力的路径之表述中,后结构主义传统的两个方面十分重要。第一个是这样一种关于“话语”的概念:“话语”作为超越语言的和语言之外的(the extra-linguistic)这一区分的一个有意义的总体。正如我们已经看到,一个封闭的总体之不可能性,切断了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联。在这个意义上,在社会中充斥着各种“浮动的能指”(floating signifiers);政治性的竞争可被视为各种对立的政治力量把那些能指,部分性地固定到诸种特殊的符号指向的构造(signifying configurations)的各种努力。例如,关于固定一个能指(如“民主”)之意义的各种方式的诸种话语斗争(discursive struggles),对解释我们当代政治世界的政治语义学来说至关重要。能指与所指间的关系的部分性的固定,就是这些作品中所说的“领导权”。后结构主义贡献给一个关于领导权的理论的第二个方面,乃和第一个方面紧密相联。正如我们已经看到,解构(deconstruction)显示了,在结构的各种元素之间的各种各样可能的关联,就其本身而言是不可确定的。不过,由于一个构造而不是另一些可能的构造已经被确实化,因此:(1)这个实际存在着的构造,本质上是偶然的;(2)它不能被结构本身所解释,但可以被一个必须是部分性地外在于结构的力量所解释。这是一个领导权的力量(hegemonic force)所扮演的角色。“领导权”是一个关于在某一不可确定的地带中作出各种决定的理论。结论是,正如解构所显示的,由于不可确定性在社会的基层进行操作,客观性和权力变得彼此不可区分了。正是根据这些论述,已有人指出道:权力是在结构之内的偶然性的痕迹。[13]拉克劳和穆芙描述了一个从第二国际到葛兰西(Gramsci)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作为对各种社会系链(social links)的偶然性特征的一个逐步的认可,这种偶然性特征先前被认为是根植于(大写的)历史的诸种法则中。这些已经取得的扩展,总是进一步地深化了各种领导权系链(hegemonic links)的操作性的领域。
    最近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努力,那是由斯拉沃耶·齐泽克(Slavoj Zizek)所作出的。[14]通过结合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黑格尔主义哲学、以及在分析哲学中的一些思潮,尤其是索尔·克里普克(Saul Kripke)的反描述主义,齐泽克把话语理论扩展到政治分析的领域。齐泽克的路径的核心方面,便是他在不带有任何本质主义的含义下,再次引入主体的范畴的努力。他的“主体”不是现代性的哲学传统中的实质性的我思(cogito),但也不是结构主义所假定的各种主体位置(subjective positions)的弥散,而是——追随拉康——一个属于缺乏(the lack)的地方,是各种各样认同化(identification)的努力所试图填补的一个空白的地方。齐泽克表明了在任何认同化(在精神分析的意义上)的过程中所包含的复杂性,并尝试在这个基础上解释各种政治认同的构建。
    福柯后期的作品[15],是为处理他关于各种话语构型的分析所引致的诸种困难而作出的一个努力。福柯把话语的王国定义为仅仅是在众多对象中间的一个。同陈述相关联的、作为一个分析对象的话语,明显地同其它的分析对象区分了开来:各种话语规律并未横跨语言的与非语言的之间的诸种界线。结果便是,某些话语构造的在场,对于他来说,必须用语言之外的术语来解释。这便产生出了一种新的路径,他将其称之为谱系学(genealogy)。当考古学预先假定了一个话语场域的统一性(其不能诉诸于任何更深的统一化的原则),谱系学则试图把各种参与一个话语构造的元素在一个非连续的历史框构中进行定位。这一非连续的历史中的各种元素,并没有任何关于目的论的统一性的原则。在各种元素的谱系学的弥散(genealogical dispersion)背后,各种统一化的力量的外部特征是以福柯主义的权力观念为基础的:权力是无处不在的,因为各种元素是非连续的。我们无法从这些元素本身出发,去解释它们的互相关联。因此,虽然后结构主义和谱系学均处理非连续性(discontinuity)的问题、以及处理非连续性从各种未缝合的认同中的产生,但它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切入非连续性的:前者面对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把话语的范畴扩展到这样一个点上,在该点上,话语将包含它的激进他者(radical other)。换言之,问题是这样的:如何来显示出一种差异的逻辑(logic of difference)所起着的作用,这种差异的逻辑横跨了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之间的任何区分。而后者则是要去揭示出这样的问题:各种语言的规律是如何依赖于被放置在一起的各种元素,这些元素只有用各种非话语的术语才能被思考。
    注释:
    [1] F. de Saussur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trans. C. Bailey and A. Sechehaye, (New York: McGraw-Hill, 1959).
    [2] L. Hjelmslev, Prolegomena to a Theory of Language, trans. F. A. Whitefield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61); Hjelmslev,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rans. F. A. Whitefield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0).
    [3] O. Ducrot and T. Todorov,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the Sciences of Languages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9), p.22.
    [4] R. Barthes, Elements of Semiology, trans. A. Laves and C. Smith (New York: Hill and Wong, 1968); Barthes, Mythologies, trans. A. Laves (London: Cape, 1972); Barthes, The Fation System, trans. M. Ward and R. Howard (New York: Hill and Wong, 1983). 也可参见J. Kristeva, Semeiotike, (Paris: Editions du Seuil, 1969).
    [5] E. Laclau and C. Mouffe, 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 Towards a Radical Democratic Politics (London: Verso, 1985).
    [6] L. Wittgenste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Oxfod: Blackwell, 1983), p.5.
    [7] Barthes, S/Z, (London: Jonathan Cape, 1974).
    [8] J. Lacan, Ecrits: A Selection, trans. A. Sheridan (New York: Norton, 1977).
    [9] J.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 G. C. Spivak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6); R. Gasché, The Tain of the Mirror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10] M. Foucault,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trans. A. M. Sheridan Smith, (London: Tavistock, 1972), p.191.
    [11] Foucault, 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 (New York: Pantheon, 1973).
    [12] Laclau and C. Mouffe, 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 Laclau, New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of Our Time (London: Verso, 1990).
    [13] Laclau, New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of Our Time.
    [14] S. Zizek, The Sublime Object of Ideology (LondonL Verso, 1989).
    [15] Foucault,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 A. Sheridan (New York:Vintage, 1979); Foucault,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 I: An Introduction, trans. R, Hurley (New York: Pantheon, 198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