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从价值观的层面说,发展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过分强调经济价值,导致“金钱拜物教”、“商品拜物教”的滋生和真、善、美的价值迷失。的确,在工业文明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强大物质力量,它既能改变自然的“惯常行程”,又能引发自然界自身不可能出现的变化,生产自然状态下不可能出现的产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也为人类向大自然的全面进军提供了越来越神奇的力量。在征服和统治自然的节节胜利中,人类渐渐习惯以地球的主人自居,已经把自己凌驾于大自然之上,人们不在担心地力的衰竭,现代技术可以生产出足够的化肥,使土地重新肥沃起来;不再担心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侵害,不断更新的化学农药足以应对这些灾害;不再担心气候对生活的影响,现代技术支撑的强大的工业体系,可以稳定地生产人们生活所需的降温保暖用品;不再担心资源会枯竭,现代技术能够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新的能源……所以,在反映民众生产生活的民俗价值观念中,形成了一些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的,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些观念和意识,并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狭隘的生态价值观,忽视自然的发展,形成人与自然的对立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而忽视对自然和谐,有序发展的关注,现代人类所追求的实利主义、享乐主义、惟我主义、急功近利的价值观是制造现代生态悲剧的罪魁祸首。长期以来,在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观的导引下,人们无视自然的权利和价值,在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中形成种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在不断升级的所谓“现代化生活浪潮”的下面,涌动着的是日渐膨胀的反自然、反社会、反人类的倾向。人类若无对自身本质的深刻反省,没有对自己未来目标的合理选择,不遵循自然进化的规律进行目标自律,就不可能走出今天的生态困境。而要重新修整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如何调整、端正自己的价值取向,如何看待精神的价值,如何开掘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精神资源。这不仅是人类与自然真正和解的出路,也是人类自身逐步走向完善的前提。 (二)简单、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习俗,付出了高昂的生态代价 “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生态环境与人类文化间是交互作用的,人类文化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大。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动植物自然分布,加速了土壤的侵蚀和森林、草原、河流生态破坏;工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物种灭绝、人口过密等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力量进一步增强。经过人类改造和创造的生态系统已更多的代替了自然的生态系统,这处现象已遍及全球的大部分。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沿袭着的生产模式,普遍存在着对自然资源的浪费性使用和自然资源的低效转换。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许多自然资源富集区,一方面是大量的自然资源得不到开发,另一方面却由于农业的过度开发,而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失衡和人口超载的问题。我国的云南、贵州、西藏、青海等地都已成为土地承载力的超载区,新疆、宁夏等地也到了土地承载力的临界区。 (三)消费观念的误区,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我国的民族传统原本是以简朴、节能著称的。在传统社会里,我国历代社会民众常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古训传家教子,在日常家庭内部隐蔽性的消费生活中,人们崇尚简朴,简陋。但是,在我国民众在生活中也同时奉行一种内外有别的消费习惯。在外部显露的消费生活中,人们往往出手阔绰大方,尽显排场,最怕被人瞧不起,步入消费的误区。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日益丰富,广大民众生活与消费水平迅速提升,快步进入了消费时代。在物质主义消费示范作用下,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开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民众中抬头,传统消费民俗中的外部消费尽力张显以及炫耀与挥霍性的消费心理愈演愈烈。主要表现在我国发达地区及一些先富起来的社会阶层中。一些人主张过量消费乃至暴殄天物,在生活中攀比奢华,一掷千金,什么稀少吃什么,什么名贵穿什么,专以消费稀有资源为时尚。这种消费习俗与心理恰恰是一种文明尚未开化的表现,无限膨胀的物欲,带来的只能是道德的沦丧、人性的迷失以及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讲排场,摆阔气的消费习俗与心理,不仅给当事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压力极大,自然资源短缺的国家,这种炫耀与挥霍性的消费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民俗价值观重构 在东西方的许多民族与群体传统的民俗价值体系中,敬畏、顺应、尊重、爱护自然,使人类的生存活动与大自然相生相谐,互利共处,都是居于民俗价值坐标中心地位的观念与取向。尽管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生成的背景不同,但所有的人类群体在建构各自的民俗文化体系的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处于不同的环境、从事不同的生计的人类群体对自然环境的体悟与认知不同,在自然资源的摄取、利用方面差别也较大,决定了其各异的生活模式及群体各异的自然生态观和民俗价值观。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在对民俗价值观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继承传统民俗价值观的优秀品质,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民俗价值观体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