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Bricoleur 拼合。列维-斯特劳斯在《野性的思维》(1972)一书中,将现代人与原始人的符号系统相区别,认为原始人的神话思维就是一种“智力的拼合”,即:在自己的生活与自然生活之间建立一些类比、想象或者隐喻关系。 12、Canon 经典。该术语导源于基督教教会关于希伯莱《圣经》和《新约》各卷之真实性的争论。至巴赫金,“经典化”(canonization)的问题又被提出,即:人们常常倾向于将一时的标准和习俗视为普遍性的原则,从而忽视了文学评价中的文化或者时代的价值。 13、Center 中心。在德里达的《写作与差异》(1978)中,“中心”意味着“临在之点”(a point of presence)、“既定的原点”(a fixed origin),它将一种限制强加于他所存身的结构之上。因此许多解构主义批评都致力于摆脱各种中心对结构的束缚。阿尔都塞的论文《弗洛伊德与拉康》(1971)则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观点:主体可以、而且应当是“非中心”(decentred)的。福柯在《知识考古学》(1972)的导言中也有类似的说法。 14、A chain of signification 意义链。解构主义的批评术语。“意义链”被认为是无限开放的(open-ended),解构主义批评以此替代“结构”的概念。 15、Close readings 文本细读。英美新批评的术语。燕卜荪出版于1930年的《含混的七种类型》一书,被认为是典型的“文本细读”之作。其基本内容就是“对诗歌进行分析性的细读”。所以布鲁克斯说:燕卜荪式批评的要义,就在于“批评要在诗作为诗的结构中处理诗的意蕴”;而以往的批评则倾向于“用散文的方式寻找诗的‘善’和‘真’,使诗成为哲学或者科学”。在布鲁可斯看来,燕卜荪的批评是要告诉人们:诗歌的隐喻承担着“功能性”、而不是“修饰性”的作用(functional not decorative role),诗歌的韵律和词句“也都成为诗歌展示意义的积极力量”。 16、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集体无意识。心理学家荣格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不仅对意识和无意识予以区分,还特别指出“无意识”包含着“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个不同的层次。其中“个人无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前者是“被遗忘或者压抑,从意识中消失了”,后者却“从来没有在意识中出现过”、“并不是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集体无意识”才是最隐蔽、而又最根本的精神层次。荣格以“集体无意识”解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相似的神话原型和原始意象,对原型批评和神话批评(mythic criticism)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被较早运用于鲍德金的《诗歌中的原型模式》(1934),其中将柯尔律治的《古舟子咏》与《旧约》中约拿的故事相比,归之于“再生”的原型。 17、Context 语境。即一定文本得以存在、一定意义得以生成的环境。 18、Decorum合式。“合式”的概念可以导源于苏格拉底对两种“和谐”的区分。第一种是一般而言的合适比例,这是抽象意义上的美,是客观的和谐;第二种才是针对一个具体对象及其特定功用而言的合适比例,这是具体的美的对象,是主观的和谐。第一种和谐写作symmetria,即“对称”;第二种和谐写作eurhythmia,意思是不合客观比例但是能满足主体的需求。“合式”来自后者。贺拉斯的“合式”,主要是指艺术作品的各个部分要同整体构成“恰当”、“得体”的对应关系,以保持内在的秩序(internal order)和结构的整一(organic unity)。“合式的原则”与“借鉴的原则”、“合理的原则”相并列,是贺拉斯所提出的“古典主义三原则”之一。后世的新古典主义者常常使“合式的原则”成为一种僵死的法则,而研究者认为贺拉斯的“合式”主要是强调艺术创作中的“节制感”(sense of restraint)。 19、Defamiliarization 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的概念,亦作singularization 。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说法,对象多次被感知之后,便会产生“感知的自动化”(automization),从习以为常。陌生化就是要摆脱这种“感知的自动化”。后来布拉格学派进一步引申出相似的概念“凸显”(foregrounding),即通过诗性的语言“使表达最大限度地凸显出来”。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alienation effect)理论,与此一脉相承。 20、Diachronic 历时性。索绪尔提出的语言学概念,与“共时性”相对应。对语言的历时性研究,是侧重语言的历史发展、积累及其变化。文论中的“历时性阅读”,主要是强调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历史间隔。 21、Dialogic对话。巴赫金的术语,亦作dialogue。在巴赫金看来,“对话”所包含的词语互动,是语言的根本属性。因为词语并不是中性的,而必然与他人相关,当我们把他人的话语纳入自己的用法时,也就形成了与他人的对话关系。有论者形容说:“一个词语对于巴赫金,就像是一个人转给另一个人的衣服,不可能将原来的气味完全洗掉。”巴赫金的“对话”观念,也涉及到“互文性”(intertextuality)问题以及布鲁姆所讨论的“影响的焦虑”(the anxiety of influence)。与“对话”相对应的概念是“独白”(monologue)。托多洛夫曾在《米歇尔?巴赫金:对话的原则》(1984)一书引述他的话:“从根本上看,独白主义不承认在自身之外存在着另一种意识——另一个同样正当……的‘我’(或者‘你’)。” 22、Différance 延异。德里达的术语,由“差异”(difference)和“延缓”(deferment)两个词合成。“延异”与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恰好相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假设一种固定意义的存在,“延异”却表示最终的意义不断被延缓,不断由它与其他意义的差异而得到标识,从而意义永远都是相互关联的,却不是可以自我完成的。德里达的许多著作都论及此一问题,其中最集中的讨论可见于《立场》(1981)。 23、Divine madness 迷狂。在英文中意即“神圣的疯狂”。对柏拉图而言,“代神说话”也许正是艺术的价值所在。柏拉图关于 “迷狂”的讨论,既是在“灵感”的意义上肯定天才的诗人,其实也是对世俗艺术的一种限定。因为如果没有“神力凭附”所导致的“迷狂”,“摹仿的诗人”就没有任何真正的创造;而进入了“迷狂”状态,诗人所说的已经不再是世俗之言。由此可以理解柏拉图对世俗艺术的批判及其对诗人灵感的高度评价之间的关联。 24、Feminine stage of women’s writing女性的写作。女性主义理论被运用于文学批评领域,集中体现为关于“女性写作”问题的分析。伊莲娜?肖娃尔特1977年出版《她们自己的文学》一书,提出了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女性的写作”,即长期摹仿着主流传统中的支配性符号,并且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艺术标准;“女性主义写作”(feminist stage of women’s writing)则是要凸显少数群体的权利和价值;另外她还用“女性写作”(female stage of women’s writing)一词,来描述女性在这一过程中自我发现和寻找性别身份的阶段。 25、Feminist stage of women’s writing女性主义写作。参见Feminine stage of women’s writing(女性的写作)。 26、Female stage of women’s writing女性写作。参见Feminine stage of women’s writing(女性的写作)。 27、Foregrounding凸显。布拉格学派的术语。“凸显”是从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概念引申而来,被认为是布拉格学派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尤其是对叙事学批评有所影响。所谓“凸显”其实是与“诗性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区分有关,按照穆卡洛夫斯基的说法,诗性语言的功能,就是“使表达最大限度地凸显出来”。 28、Fusion of horizons视野的融合。参见Horizon of expectations(期待视野)。 29、Goodness善本身。苏格拉底的论辩是要揭示真理,而最终的真理则在于“善本身”。这里的关键在于对“本身”、即“普遍性”的关注,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对‘完善人格’的关注,最先产生了普遍性的问题。”柏拉图所讨论的“美本身”、“马本身”也是由此而来。如他所说,只能看见“马”而看不见“马本身”,是因为“只有视力而没有智力”。“本身”并不涉及感官所能把握的感性形式,而正是要摆脱任何感性形式,以获得更纯粹的普遍性。 30、Grand narratives 辉煌叙事。与“细琐叙事”(little narratives)相对应,分别来自法文的grand récit 和petit récit。利奥塔德于1979年出版《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以后,“辉煌叙事”一词被广泛使用。利奥塔德提出:“我用‘现代’一词标识任何自我合法化的科学,其自我合法化是根据一种明确地诉求于辉煌叙事的元话语,比如精神的辩证法,意义的诠释学,理性主体或行为主体的解放,或者财富的创造。”这里的“辉煌叙事”,使人的行为或者生命得到意义,其中人把自己描述为一个业已书写在叙事之中的角色,而人的最终结果已经被事先注定了。“细琐叙事”则要抛弃这种高超的目标,将自己限定在比较具体的解释模式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