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杨春]依法保护 重在传承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新网-人民政协报 201 杨春 参加讨论

    文化部近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览馆举行“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态的机会。
    市场经济的大潮带动人口流动,传媒技术的进步,使很多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面临着传承危机:基本传播对象流失,传承人难以为继……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意味着抱残守缺。笔者在“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中发现,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通过不同形式在扩大影响,有些还突破了传统的传播对象,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走出去,才能发扬光大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您知道这句《三枪拍案惊奇》里的配唱来自于哪里吗?它不是张艺谋一时兴起的创作,也不是赵本山信手拈来的艺术发挥。这句唱词,其实早已经存在于华阴老腔中。
    陕西华阴老腔是比秦腔还要古老的地方剧种,是明末清初以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皮影戏曲剧种。长期以来,成长为陕西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庭戏。既是家庭戏,其传承就有严格的规定,不仅是本家相传(只传给张姓本族人),而且传男不传女,但这套严格规定使老腔这一古老的剧种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承人王振中、张喜民及时调整思路,不仅传女,而且传承给外姓,这次进京就有王、张、严、闫四个姓的师徒11人。
    “薪火相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中最热闹的节目就是陕西华阴老腔皮影戏(名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235号)《关中古歌》《陕西十大怪》,巨大的木头敲击节奏、高亢清亮的唱腔,像强劲的西北风从人们的心头刮过,引得掌声雷动。
    他们不仅在传承上改变思路,在演出上也转变思维,不仅在华阴演,还随着电影里“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的唱词,让全国的观众都知道了有一个华阴老腔。他们还主动为话剧《白鹿原》配套演出,随着一部部陕西乡土艺术作品,华阴老腔也走向全国。
    积极改变思路,适应新形势,从一隅走向全国的还有“程大位珠算法”,这一融合了珠算心算两种算法、同时调动左右手、开发左右脑的珠算法,已经成为安徽省黄山市开发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工具,不仅在当地有珠算特色学校,而且还走出国门,与日本、印尼、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的教育机构互相交流,成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走出去,才能发扬光大。
    保护了土壤,才能生根发芽
    在展厅的西北角,有一块空地,中间摆放着一架古老的提花织布机,虽然历经时光的冲刷,它的木架子已经暗淡无光,但在熟练的操作下,织机仍然一点一点地织出美妙的花纹,仿佛那是从历史深处走出来的绚丽色彩。阳光一缕缕地照在织机上,“桄、桄”线梭的撞击声在展厅中听得清清楚楚,更显出它的沧桑。
    这就是代表中国纺织工业始祖的人力提花纺织机,它曾经领先世界几百年,曾经代表了农业文明的最高智慧水平。它,曾经创造了无限风光。
    今天,除了偶尔表演之外,它只有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展厅里,默默回想它当年的荣耀与辉煌。
    像这种已经被时代所淘汰的落后生产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已经进了博物馆。各省(区、市)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兴建了一批具有多种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传习所。承担着收藏、展示、研究、传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职能,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场所。
    脱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土壤,就谈不上保护,因此,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某种意义上看,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重要。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价值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划定的特定区域。
    目前,文化部已相继设立了4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分别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广东省梅州等地也正在申请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保护了土壤,才能生根发芽。
    只有活得好,才能火起来
    放进博物馆里是保护,重新唤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价值,在经济生活中创造财富,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保护。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不仅具有耗能低、无污染、见效快等特点,而且适合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特色文化产业。广东凉茶采用传统工艺和配方进行生产,产值由原来的3亿元提高到300多亿元;武夷岩茶制作技艺进入国家级名录后,岩茶销售量增加了几十倍;甘肃省环县道情皮影几十支队伍在全国各地演出,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庆阳香包制作产业发展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这些实践,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融入当代、融入民众,引起民众关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内需,扩大就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非遗的保护方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对非遗进行适度的生产性保护有利于激活其内在生命力,能将这些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使非遗项目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
    当然,如果将非遗项目当做纯粹的商业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对这些文化遗产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死本本,而是活在人身上的民俗技艺,它如果要能够带来财富,传承者都会有积极性把它传承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地能焕发出青春和活力。
    只有活得好,才能火起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