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地方官员、利益相关者和与遗产相关联的人共同承担责任,是对遗产实现可持续保护与管理的有效途径。 20世纪70年代,南部非洲各国的相关机构开始着手修订文化法律法规,以代替殖民时期的文化管理,并朝着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复兴方向发展。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许多国家已经颁布了新法案,如坦桑尼亚1964年的《文物法》及其1979年的修正案、肯尼亚1983年的《文物和纪念碑法案》、乌干达1967年的《历史纪念碑法案》、南非1999年的《国家遗产资源法案》、斯威士兰1973年的《国家信托委员会法案》、赞比亚1989年的《国家遗产保护委员会法案》、津巴布韦1972年的《津巴布韦国家博物馆和纪念碑法案》、马拉维1965年的《纪念碑和文物法案》以及1990年的修正案、莱索托1967年的《国家遗产资源法案》、纳米比亚1969年的《国家纪念碑委员会法案》、莫桑比克1988年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但在众多的法律法规的调整中,只有南非的《国家遗产资源法案》和莫桑比克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承者之间的关系。大部分地区的文化遗产立法都忽视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族群的关系的关注。 Mongomi wa Kolo岩画遗址及其周围遗址位于坦桑尼亚中部的孔多阿地区。这些遗址具有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并与当地族群密切相关。目前,Mongomi wa Kolo地区的管理者已经开始对当地居民的仪式活动进行适当的控制,以减少仪式活动对遗址文物的破坏。但是,这种管理导致了当地仪式实践者与负责遗产管理机构的冲突。 200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遗址”的琼戈尼岩画,位于马拉维中部代扎地区,也面临着与Mongomi wa Kolo岩画遗址管理相似的问题。琼戈尼岩画区与当地祈雨仪式息息相关。马拉维政府采取一种类似于殖民统治时期的管理方式,在琼戈尼岩画周围设立围栏,以使人们无法触摸或破坏遗址岩画。但这一措施却使当地居民认为遗址是属于政府的,反而造成更为严重的人为破坏。所以,现在亟须让当地的人们意识到岩画是他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Chinhamapere山区岩画的保护是目前较为成功的例子。Chinhamapere山区的岩画遗址是当地绍纳族人举行祈雨仪式的圣地,遗址历来拥有传统的守护者。目前,它的守护者由Mbeya Gondu担任,Mbeya Gondu是政府文化官员和当地居民之间的联系人,协调政府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在这种管理方式中,当地部族以及与遗产相关联的部族,被优先视为关键利益相关者,他们参与遗产的管理和保护,这种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应该充分考虑与遗产相关的族群在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 从2007年起,南非金山大学岩画研究所开展了多项将岩画遗址、当地族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综合研究的课题。目前,研究所正在坦桑尼亚中部的孔多阿岩画区、莫桑比克中部的乌姆巴山脉岩画区和马拉维的琼戈尼岩画区开展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关注如何使当地居民参与岩画遗址及其附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收集口头遗产历史,并建立相关的数字信息中心。当地居民还可以从课题实施中获益,如接受培训和参加就业。 另外,岩画研究所的项目研究对地方遗产开发也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对加强当地居民参与遗址管理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笔者认为,确保岩画遗址免受人为破坏和涂鸦的有效途径是遗产管理部门综合利用多种管理方式,让当地居民共同参与保护。地方官员、利益相关者和与遗产相关联的人共同承担责任,是对遗产实现可持续保护与管理的有效途径。共同决策、共同承担责任,会减少有关遗产管理的多种冲突,既宣传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也有助于遗址保护科学技术的推广。 (作者单位:南非金山大学岩画研究所;译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