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后来康德在“纯粹实践理性对象概念”一节中,认为“以善为理由”也有类似的歧义:我们之所以把某物表象为善的,乃是因为我们欲求(意愿)他;还是,我们之所以欲求某种东西,乃是因为我们把他表象为善的。参见《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64页。 [②]《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9页。 [③]《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2页。 [④]《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2页。 [⑤]关于美诺的事迹和品质,详见色若芬著,崔金戎译:《长征记》,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58—59页。 [⑥]关于斐多的事迹,详见第奥根尼•拉尔修著:《名哲言行录》,马永祥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II.105—107。 [⑦]这个悖论可以从康福德(F.M.CONFORD)的英译本所加的标题中明显看出来。康福德并不按传统的划分把《国家篇》分为十卷,而是按照讨论的主题分划分为六卷,其中第六卷的标题为“IMMORTALITY AND THE REWARDS OF JUSTICE”。 [⑧][英]厄奈斯特•巴克:《希腊政治理念》,卢华萍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65页 [⑨]参看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 [⑩][法]让•布兰:《柏拉图及其学院》,杨国政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81页。 [11]需要指出的是,柏拉图并不完全拼绝欲望。比如《会饮篇》中所讲的“爱欲”,它不仅不应当被排除,而且还是认识至善的途径。 [12][德]E•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翁邵军译,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50页。 参考文献: [1]柏拉图著:《柏拉图全集》,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2、2003年。 [2]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 [3]THE DIALOUGES OF PLATO,TRANSLATED BY B.JOWETT, RANDOM HOUSE, NEW YORK,1937。 [4]THE REPUBLIC OF PLATO, TRANSLA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F.M.CORN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AND LONDON,1945。 文章来源:本文载《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略有删改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www.iel.org.cn)”。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