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张平]基于模因理论的隐喻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 张平 参加讨论

    摘 要:隐喻是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投射。它扩散了我们的感知体验,也加深了我们对目的域的理解和把握。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这为复制、模仿提供了条件。因此,我们可以运用模因学理论来理解隐喻现象及其机制。事实上,为了适应不同语境,某些隐喻成分不断进行复制(包括突变)和传播。确切地说,喻体模仿、复制了本体中的一些内容。作为语境的民族文化,可以成为隐喻性话语内涵的组成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它能够被模仿、复制和传播。
    关 键 词:隐喻;模因学;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B 8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758(2008)02-0174-04
    因为有些意义直接表达出来不太容易理解,所以人们倾向于运用隐喻手段。在隐喻中,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可以说,喻体复制、模仿了本体的某些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运用模因学理论来理解隐喻。
    Carroll指出,隐喻的理解首先要从心理词汇(lexicon)中提取信息,选择适当的那部分意义,最后识别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1]。所谓“适当的那部分意义”,其实就是体现喻体与本体相似性的含义,即喻体复制、模仿本体的那些内容。
    一、 隐喻
    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或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即从“始发域”(sourced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
    现实情景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描述的,这种描述把现实情景与固有的图式(schemas)联系起来。束定芳指出,隐喻中的喻体对说话者或听话者来说要比本体更为熟悉。而在两者发生互动反应时,通常是更为熟悉的事物的特点和结构被影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因而喻体可以帮助认识本体的特点和结构,因而也具有了认知的功能[2]。
    由此可见,人们已不再把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格,而是把它提升到了思维方法的高度。Ungerer和Schimid认为,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3]。Mey甚至说, 隐喻是“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唯一方法,也是解决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中的不可缺少的工具”[4]。
    事实上,大约在1725年,意大利哲学家和修辞学家G.Vico就发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5]。然而,Lakoff 和Johnson等人真正把隐喻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Lakoff和Johnson认为,语言表达本身并不是隐喻,只有将概念结构从一种范畴作用于另一范畴,它才有资格被称为隐喻[6]。在他们看来,隐喻更多的是与思维而不是语言有关。他们从体验现实出发,认为隐喻性语言是隐喻性思维的反映,隐喻思维是首位的,隐喻性语言是次位的,是日常语言的一部分,隐喻思维是常规的,而不是变异的,表达概念隐喻意义的某一个词可能失去隐喻意义,但是其概念隐喻却可以保持其活力[7]。
    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隐喻研究如火如荼。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在涉及隐喻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最近,模因学(memetics)发展迅猛。模因理论表明了隐喻性语言单位的动态性,也说明了人类思维及语言的进化过程。然而,人们几乎还没有开始从模因这个独特视角研究隐喻现象。
    二、 模因理论
    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Dawkins把模因定义为“文化传播的单位,或模仿的单位”[8]。它可以通过模仿进行自我复制。就是说,模因通过模仿在人的大脑之间进行复制和传播。它存在于个体的记忆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或者说是个人记忆中能够模仿、复制的信息单位。
    模因(meme)类似于基因(gene)。生物个体通过基因得以繁殖和生存,我们可以通过基因理解生物个体和生命本身;作为复制因子,模因能够描叙文化现象的进化过程和机理。
    Dawkins认为,人是基因赖以生存的肌体之一,是基因得以不断复制和永存的一种载体;同样,人类也是模因赖以生存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模因传播机器。因为模仿,模因得以传承和繁衍,并与环境相适应。正是由于模因的繁衍能力,Dawkins将模因比做能力非凡的“复制机”(replicators)[8]。
    人们既是源语模因的解码者和被感染者,也是源语模因的重要传播者。1999年,Blackmore在《模因机器》(The Meme Machine)一书中指出,人类的独特之处是具有模仿的能力。人是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的动物。从生物性上看,人由父母所生;从社会性上看,人脱胎于社会文化的母体。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基因(gene),从社会继承模因(meme)。对于生物种群来说,物种的进化是通过基因库中基因的准确复制和有益突变的积累来实现的;而对于一种文化来说,其进步也需要通过本身模因的复制和有益突变(有时得益于先进的外来模因)来实现[9]。各种模因为了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不断进行复制(包括突变)和传播,以求生存、发展。
    我们知道,在隐喻中,喻体与本体具有相似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喻体模仿、复制了本体中的一些内容。比如: 在“She is a tigress”(她是一只母老虎)这个句子里面,作者用“母老虎”的凶残、蛮横来影射和模拟she的恶劣态度。既然模因理论强调模仿、复制和传播,那么,它显然对隐喻现象具有相当大的解释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