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2日,文化部项兆伦副部长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近年来,各地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文件精神,因地因事制宜,创造性地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探索和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我们十分关注各地的探索和实践,经常通过实地调研和信息交流,深入研究,并在制订政策和部署工作时借鉴吸收。刚才6个省市文化行政部门介绍的经验,让我们很开眼界,很受感动,很受启发,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我讲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关于2016年工作情况 2016年,我们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围绕“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的指导思想,深化非遗理论和规律研究,积极稳慎探索实践,着力落实重点工作,加强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估,推动非遗工作呈现新的局面。突出的是四个方面: (一)以传承能力为主要内容的非遗保护能力建设提上日程 我们充分认识到面对人类历史上最深刻、最迅速的生产生活方式巨变,很多非遗项目得以形成与存续的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改变。这种历史背景下的非遗保护工作,必须在努力维护非遗存续条件的同时,把正确应对环境变化、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政策研究和制订的优先方向,把提高传承和实践能力作为重中之重。经过深入调研,文化部启动了非遗保护的又一项战略性和基础性工作:能力建设,即帮助传承人群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 2015年暑期,我们决定以传统工艺为重点,联合教育部启动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试点,为非遗传承提供大学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基本要求是帮助非遗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强基础,是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加深对本地、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当地人知当地文化;强化对所持项目知识、技艺和流变脉络的认识与把握,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拓眼界,是了解时代变迁带来的审美变化和社会需求变化,了解国内外行业动态。增学养,是丰富文化、艺术、材料等方面专业知识,掌握一些新的工具和方法。2016年,参与高校扩展至57所,举办研修、研习、培训班160期,加上各地的延伸培训,已有近万名传承人和从业者参加了研培。这项工作受到传承人群的普遍欢迎,日渐显现提高传承能力、扩大传承人群的多重效应。学员们十分珍惜国家提供的培训进修机会,每个班都有中午不离教室、深夜还在钻研创作的感人事例。研培实践的结果,是非遗的持有者和从业者增长了学识,拓宽了眼界,提高了技艺,并且对所持项目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领悟,对自己手艺的价值和潜力有了更强的自信。很多学员都有这样的体会:从来没敢想,原来自己可以比现在做得更好,能做的东西可以比现在更多,表现的手法可以比现在更丰富,传统的东西也可以受到现在的消费者欢迎。一些学员回去后又自己办班,把学习所得让其他传承人分享;有的则办起了合作社,带动更多的人传承非遗,起到了培训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越来越多的传承人希望能有参加研培的机会。很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既积极参加教学授课,也踊跃参加研修研习。他们对这项工作的参与热情和高度认同,还来自亲身的经历和体会。有的代表性传承人现身说法:当年如果不是参加了国家组织的进修培训,早就改行了。一些行业协会的负责同志说,这种大规模研培如果早做十年,中国传统工艺和工艺美术的发展会远远超过现在的水平。参与高校以高度的责任感精心组织教学。有的少数民族班次,老师要讲两次课:先给翻译讲,再给学员讲。他们普遍认为,这项计划不仅给传承人群提供了实际帮助,也促进了大学与社区的互动,对于丰富学术积累、提升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对于实施研培计划,我们是既积极又稳慎的。研培计划的工作基础来自六个方面:一是非遗项目实际存续状况和非遗传承人群所处境遇;二是文化传承历史和众多相关案例;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支持和帮助工艺美术行业发展及工艺美术大师成长的经验;四是十多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的丰富实践和经验;五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相关文件关于非遗保护的理念和原则;六是国际非遗保护工作经验。 这项工作的积极而稳慎,还体现在是从传承人群多、能够带动千家万户的传统工艺起步的。其它几个门类,怎么做还没看准,就先不涉及。今年准备对传统表演艺术的研培做些探索。从试点启动以来,我们走访了所有参与高校。我自己先后走访了20多所院校的近50个研培班,实地听课,与老师、学员座谈。对第一批试点高校和今年新参加的高校,我们和相关专家一起,专门在上海大学和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各用了一个整天,逐个讨论审议各校的教学方案。 2016年暑期,专门部署所有参与高校,组织研培项目负责人和相关教师,深入学员来源地,大范围回访学员,评估研培成效,撰写并提交回访报告。很多高校反映,大范围回访学员,在他们做过的各种教育和培训中是极少见甚至没有过的。与此同时,委托中国非遗保护中心两次对研培工作开展了全面评估,发布了评估报告。各方的评估都认为,研培工作理念正确,实践有效,传承人群需要,具体实施需要完善,研培方向必须坚持。这一年,我们走访了上百家作坊和合作社,与上千名代表性传承人和普通从业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有的传承人热爱手艺却生计窘迫,自己愿做但家人反对,对未来能不能坚持下去没有信心。我专门到当地去上门走访,面对面了解和研究症结所在。这些接触,让我们更真切地了解到传承人群的生存状况,也更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外界帮助的渴望和珍惜,更深切地意识到实现非遗可持续发展必须把传承能力建设放到重要位置。 为凝聚和扩大共识,推动非遗保护事业继续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去年以来我们着力加强了非遗保护理念和原则的宣传,解疑释惑。我们在光明日报刊发了整版的答记者问,详细介绍研培工作的起因、目的、具体内容和预期目标等。在中国非遗博览会期间,专题展示了各高校的研培成果,举办了讨论相当务实的传统工艺振兴论坛。针对一些曲解和误读,撰写了《正确认识非遗,是正确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的前提》的文章,经部党组批准在媒体发表。文章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着重澄清了一些重要的理念和原则问题,包括:非遗不是文物,非遗是在能动的实践中传承发展的文化传统;非遗保护的基本立足点是确保非遗的生命力,实现可持续传承和发展;非遗保护的政策和措施要有利于增强传承活力与后劲,有利于保持和扩大传承人群;要尊重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尊重和保障他们获得收益的权利,创造性表达的权利,学习和受教育、受培训的权利;要努力实现传承非遗与改善生活、丰富生活的统一,提升年轻一代参与非遗传承的积极性。连续举办四期《公约》培训班,扩大非遗保护工作者和研究者对非遗保护正确理念的共识。现在,研培计划已经写入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我们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定力,以更加细致、更加扎实的作风,坚持不懈把这项非遗传承人群迫切需要、衷心欢迎,对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的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