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康保成]试论陶渊明的“四皓”情结(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作者提供 康保成 参加讨论

    窃以为“南山”非指庐山。首先,庐山本无“南山”之称。逯注引慧远《游山记》,将“南岭”与“石门”、“香炉峰”等并称,可知所云“南岭”,当指庐山中一山峰名,非指庐山全体。所以渊明也不大可能以“南岭”泛指庐山。其次,据《读史方舆纪要》“江西九江府”,陶渊明所居住的柴桑山,位于庐山之南,其视庐山为北,似无称庐山为“南山”之可能。第三,把“南山”当作庐山,便难以理解“南山有旧宅”句,因为渊明从未在庐山长住,谈不上有“旧宅”。逯注不能自圆其说,遂推测“旧宅”为“陶氏墓地”,一望可知其误也。第四、若“南山”为庐山,则难以解释,何以渊明在谈及“南山”时,会“空叹”、“嗟叹”?
    更重要的是,把“南山”坐实为庐山,就失去了原诗所具有的艺术张力。“南山”为虚,若隐若现,若影若幻,给人以浮想联翩的馀地;庐山为实,近在眼前,看得见摸得着,无法使人产生联想。“南山”是一种精神和象征,它与作者的心境、追求和谐地融为一体,营造出物我合一的艺术画面;庐山则不具有这样的象征意味。此诗末二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与作者心目中的“南山”,共同传达出一种玄远、高渺、朦胧的老庄哲理,令人回味无穷、咀嚼不已。“见南山”的“见”字,我以为应该读作xian,作“现”讲。文选本作“望南山”,早已有人指出其误,而“望”的对象必然是实在的山──庐山或者别的山。“见”作看见解也一样。虽然苏轼、王国维分别从“无心”、“无我”的角度对“见”字作了较好的诠释,但既然“看见”的是实在的山,即使“无心”、“无我”,也不过迎面碰上一座高山罢了,有何“真意”可言?
    王瑶《陶渊明集》注“采菊东篱下”二句云:“相传服菊可以延年,采菊是为了服食。《诗经》上说‘如南山之寿’,南山是寿考的征象。”[6] 这一说法,有可能是受了苏轼和朱自清等人的影响。苏轼《和桃花源诗序》云:“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民居三十馀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7]此处尚未说饮菊水者即渊明本人。朱自清《诗多义举例》云:“菊花是可以吃的,渊明自己便吃。”他引魏文帝《九日与锺繇书》:“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并以此推断:“本诗的‘采菊’,也许就在九日,也许是‘供佐餐之需’”。[8] 但是,陶渊明诗文中“菊”的形象,要么与“松”一起,成为高洁人格的象征,要么直接与他避世相联系。前者如:“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之二)后者如:“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之七)言“采菊”为延寿,未免将渊明看得过于功利了。既如此,“南山”寓意长寿之说,在此句中也就失去了前提。
    因此,我同意沈从文先生的见解,进而认为渊明在谈及“南山”、“南岭”、“南阜”时,都不是见到了什么山,而均是在使用“南山四皓”的典故。这些诗句,要么与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心境相联系;要么令他生发出感慨(空叹、嗟叹),这应当缘于他对前贤“四皓”的仰慕与向往之情。“南山有旧宅”者,实在把自己隐居之处当成了“南山”,而绝非如逯注所说“旧宅”为“陶氏墓地”。“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这两句透露出“四皓”精神中的另一面,更是意味深长的,大概是说:古时“四皓”先隐居后出山得以成就大业,而我却至今不能出山,令人徒生嗟叹而已。
    朱熹、龚自珍、鲁迅,都看到了陶渊明的另一面。其中龚自珍讲得最到位:“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己亥杂诗·舟中读陶诗》),把陶渊明看成隐居卧龙岗、口吟《梁甫吟》的诸葛亮,这还不是在待机出山吗?陶诗云:“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咏荆轲》),“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拟古》)等等。这些诗句都明显流露出诗人心中的骚动不安和他的憧憬、追求。我们还可以从他对伏羲、黄帝的向往、对“桃花源”的设计中,理解他的热诚期待。然而终陶一生,一直处于“大伪斯兴、真风告逝”的世道,天下未尝定,使他企盼成空。于是陶诗中“待机出山”的声音便比较微弱。
    可以说,陶渊明的归隐生活及其全部作品,都充满了“四皓”情结。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二在“多谢绮与角,精爽今何如”句下注云:“沃仪仲曰:四皓不肯轻出,元亮不肯终仕,后人即前人精爽也。”[9][10].精爽,即精神、灵魂。可见,古人早已看出陶渊明是“四皓”精神的继承者。陶渊明《拟古》诗之二:“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陈寅恪先生说:“商者指四皓入商山避秦事,戎者指老子出关适西北化胡事。然则商洛、崤函本为渊明心目中真实桃花源之所在。” [11] 陈先生对桃花源的考证,进一步揭示出陶渊明与“四皓”精神的内在联系,对我们正确理解陶渊明的归隐给予莫大的启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