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国文人素有心口不一、知行分离的特点,在学陶渊明归隐的问题上亦如此。正所谓:“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沽名钓誉者,把归隐当成了谋求官禄的终南捷径。而正直文人也往往徘徊在仕与隐之间,例如张养浩,他口口声声要在五柳庄“逍遥”下去,但后来却应诏赴陕西赈灾,操劳过渡,以身殉职。中国古代文人中的精英,莫过于此人了吧。[17] 最近读到金克木、缪越二先生论陶渊明的短文。金文从“悠然见南山”句讲到全诗的意境,又进而揭示出诗人的“真人不露相”,云:“从小的看这首诗讲的是闲暇,从大的看,陶渊明的闲暇中有不闲暇,也许是很不闲暇”,“他是身闲心不闲”,“不闲而闲是不得已,又矛盾又不矛盾”。缪文则联系晋宋背景,将“好读书不求甚解”释作是无可奈何地“假装糊涂”,又指出汉末以来文人屡遭屠戮,于是士人“改变风气”,“将愤慨激昂隐藏于淡泊冷峻之中”。[18]都很有眼光。进一步说,老庄、孔孟以来,文人隐居,基本上没有心甘情愿的。“南山四皓”与陶渊明,都是在弹奏“仕”与“隐”的双重变奏曲。大体淡泊的背后潜藏着牢骚与不平,这正是我国文人“外圆内方”集体人格的雏形。陶渊明,无疑已成为唐宋乃至以后文人立身处世的一个榜样。 注释: [1]沈从文:《“商山四皓”和“悠然见南山”》,《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沈从文文物与艺术研究文集》第88-89页,外文出版社1994年版。 [2]《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93年版355页。 [3]本文所引陶渊明诗文,均以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为据。 [4]逯钦立:《关于陶渊明》,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附录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219页。 [5] 分别见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328、335页;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185页。 [6]王瑶编《陶渊明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63页。 [7]引自《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上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36页。 [8]引自《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上编296页。 [9] [10]引自《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上编296页。 [11]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金明馆丛稿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 [12]此从宋王质《栗里谱》、吴仁杰《陶靖节年谱》,见许逸民校辑《陶渊明年谱》,中华书局1986年版。逯钦立《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亦持此说,见逯注《陶渊明集》附录,中华书局1972年版。 [13]袁行霈:《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后收入《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题未定草》,《鲁迅全集》第六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36页。 [15]引自《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上编173页。 [16]引自《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上编182-181页。 [17]参拙文:《张养浩和他的散曲》,刊《文学论丛》第一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8]金克木:《诗疑妄测二则》,缪越:《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新释》,二文均刊于《中国文化》第5期,1991年12月。 本文原刊于《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1期春季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