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词底本与导游的叙事表演为中心[1]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杨利慧 参加讨论

    【摘    要】“神话主义”是指现当代社会中对神话的挪用和重新建构,神话被从其原本生存的社区日常生活的语境移入新的语境中,为不同的观众而展现,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本文以河北涉县娲皇宫景区对女娲神话的整合运用与重述为个案,以导游词底本以及导游个体的叙事表演为中心,详细展示了遗产旅游语境中神话主义的具体表现,并归纳出其4个特点:1、口头传统与书面传统有机融合;2、叙事表演以情境和游客为中心;3、神话更为系统化;4、神话的地方化更加突显。论文认为导游与社区内的故事讲述家和歌手的叙事表演有异曲同工之处,依然可能富有光晕;神话主义属于神话的“第二次生命”,研究者应将神话的整个生命过程综合起来进行整体研究。
    【关键词】遗产旅游;神话主义;导游词底本;导游的叙事表演;第二次生命;光晕
    【作者简介】杨利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一、研究缘起
    “传统”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关键词之一。长期以来,一个最为流行的传统观是将“传统”视为客观而凝固不变的物质实体,它是本真(authentic)和纯粹的(genuine, pure),与久远的过去相联,是现代人怀旧与回望的精神家园。[2]但是在20世纪后半期,学术界对传统的看法逐渐发生改变。随着对传统的客观性和本真性的反思,[3]学者们开始逐渐放弃对过去传统的溯源性追寻,转而探求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续、利用和重建状况,对传统的变迁和重建过程的考察由此成为世界范围内诸多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迄今涌现出了不少有影响的学术概念和理论视角,例如“民俗主义”(folklorismus/folklorism, 汉斯•莫泽、海曼•鲍辛格)[4]、“民俗化”(folklorization, 约翰·麦克道尔)、[5]“传统化”(traditionalization, 戴尔·海默斯、理查德·鲍曼)、[6]“新传统主义”(纳尔逊·格雷本)[7]、“新历史主义”(吉野耕作)[8]等,也有学者将畅销小说《魔戒》、《塞莱斯廷预言》以及影视作品如《指环王》、《哈利·波特》等中体现出的对前现代社会神话想象和民间信仰传统的回归和文化寻根浪潮称为“新神话主义”(neo-mythologism)。[9]
    笔者下文的研究即与上述传统观的转向一脉相承,它力图探究的是中国神话传统在当代社会中被挪用(appropriation)和重述(retelling)的情况。除此而外,这一话题的确立也与笔者此前主持的一项科研课题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2000-2010年,我与所指导的四位研究生一道,完成了一项教育部课题“现代口承神话的传承与变异”。在该课题的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这是以往的神话研究较少关注的——在当代中国的一些社区中,导游正在成为新时代的职业神话讲述人,并且成为当地神话知识的新权威;[10]此外,神话的传播方式正日益多样化,一种新的趋势正在出现——书面传承和电子传媒传承正日益成为年轻人知晓神话传统的主要方式。[11]不过,尽管我们发现了上述趋势,但由于当时的研究对象主要限于农村和乡镇的老年故事家、歌手和巫师等,所以未能对此展开深入考察。针对这一不足,2011年,我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当代中国的神话传承——以遗产旅游和电子传媒的考察为中心》,力图从民俗学和神话学的视角,对中国神话传统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在遗产旅游和电子传媒领域——的利用与重建状况展开更细致的民族志考察。与前一个课题不同的是,该课题更加关注年轻人,关注现代和后现代社会中的大众消费文化、都市文化和青年亚文化。我参照上文梳理的学术先贤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民俗主义”和“民俗化”概念的阐发,把在遗产旅游以及电子传媒(包括互联网、电影电视以及电子游戏)等新语境中对神话的挪用和重建,称之为“神话主义”(Mythologism)。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在使学者探究的目光从社区日常生活的语境扩展到在各种新的语境中被展示(display)和重述的神话——它们正在我们身边越来越频繁地出现——,把该现象自觉地纳入学术研究的范畴之中并从理论上加以具体、深入的研究。
    具体地说,本课题创造性地使用“神话主义”这一概念,[12]用来指现当代社会中对神话的挪用和重新建构,神话被从其原本生存的社区日常生活的语境移入新的语境中,为不同的观众而展现,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将神话作为地区、族群或者国家的文化象征而对之进行商业性、政治性或文化性的整合运用,是神话主义的常见形态。
    如此界定的“神话主义”概念,与“新神话主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新神话主义指涉了包括畅销小说《魔戒》、《塞莱斯廷预言》《第十种洞察力》以及电影《与狼共舞》、《指环王》、《哈利·波特》、《达·芬奇密码》、《蜘蛛侠》、《纳尼亚传奇》等在内的一系列文学和艺术创作、影视动漫产品及其他各种视觉文化,主要强调其中体现出的对前现代社会神话想象(“神话”往往被赋予了非常宽泛的涵义)和民间信仰传统的回归和文化寻根,在价值观上反思文明社会,批判资本主义和现代性。在这些新创作的作品中,传统的神话叙事往往被稀释得只剩下一丝淡薄的气息和影子,甚至完全无影无踪。神话主义与新神话主义在反思神话传统在当代的建构和生命力上有着共同的追求,但是就与神话本体的距离而言,新神话主义显然走得更远。
    在下文的分析中,笔者将以2013年3月所调查的河北涉县娲皇宫景区的旅游业对女娲神话的挪用、整合和重述为个案,来展示遗产旅游语境中神话主义的具体表现,导游词底本以及导游个体在具体实践中对神话的叙事表演将是分析的重点,论文结尾将就神话主义的特点、导游叙事表演的光晕以及神话主义的性质等进行理论上的探索与总结。
    在正式开始下文的描述前,尚有两个重要的概念需要提前交代。
    本文所谓的“神话”,是人类口头艺术(spoken art)的文类之一,通常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它是有关神祇、始祖、文化英雄或神圣动物及其活动的叙事(narrative),通过叙述一个或者一系列有关创造时刻(the moment of creation)以及这一时刻之前的故事,解释宇宙、人类(包括神祇与特定族群)和文化的最初起源,以及现时世间秩序的最初奠定。[13]神话的讲述场合可以是社区日常生活所需的任何场合,但是其中很多是在庄严神圣的宗教仪式场合中。
    表演(performance):按照表演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的界定,简要地说,表演是一种口头语言交流的模式,它存在于表演者对观众承担有展示(display)自己交际能力的责任。[14]从表演的视角看,导游的叙事显然是一种表演模式的交流:导游在与游客面对面的口头交流中,尽力展示自己对传统知识的把握和解说技巧,而他们“讲得好”或者“讲得不好”,往往成为游客评论其导游质量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