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红楼梦》中的民俗描写与特点 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红楼梦》中的民俗描写,蕴含的民俗文化之丰富,具有典范意义。 翻开《红楼梦》,民俗风情扑面而来:从“女娲补天”的神话到“绛珠还泪”的传说;从冷子兴酒肆演说荣国府到林黛玉别父进京都;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到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到贾元春省亲大观园;从品茶栊翠庵到寿怡红开夜宴;从“拣佛豆”、“结寿缘”到群芳“放晦气”;从傻大姐误拾“绣春囊”到抄检大观园,回回可以找到民俗事象。在《红楼梦》中每一个动人的故事中,曹雪芹都把民俗事象作为一种背景,作为一种烘托,揉进艺术的构思之中。一部《红楼梦大辞典》,就是一部《红楼梦》的民俗描写的最有力的证明。试看《红楼梦大辞典》开列的细目:语词典故、服饰、器用、建筑、园林、饮食、医药、称谓、职官、典制、礼俗、岁时、哲理宗教、诗歌韵文、戏曲、音乐、美术、游艺、红楼人物(命名)、文中人物、地理,等等,共21项。[3]在这众多的门类中,又有哪一门类中没有民俗的内容呢? 《红楼梦》中的民俗描写,数量之大、范围之广、描摹之细,独秀于林。正因如此,我们简直无法在这样一篇论文中一一细述。但为了说明本文的意旨,又不得不撮其要者列十例,以窥一斑。 1.小说开卷第1回讲了一段“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接着作者又讲了一个美丽的传说——“绛珠还泪”。这两个神话故事,都能找到它们的所本,追根溯源又都属于“民俗”的范畴。在整部小说中,这两则神话故事是贯穿始终的两条重要线索。前者,那块补天不成的遗石是远古传下来的“石头”崇拜的风俗。它幻化为宝玉脖子上的那块晶莹的玉坠,随身而藏,是“护身符”。“石头”(玉)在,宝玉就聪明灵秀,“石头”(玉)不在,宝玉则浑浑噩噩、疯疯颠颠,最后归于青埂峰下。出于青埂归于青埂,有始有终。以往的研究中,人们没有重视,忽略了这条线索。后者,“绛珠还泪”的故事,从西方灵河岸(神界)写到现实(红尘)的贾府,幻化(投胎)成林黛玉以泪水还报神瑛侍者(贾宝玉)的浇灌之恩。这则故事取之于舜死,其妃娥皇、女英哭舜而泪化斑竹的传说。林黛玉居处以竹掩映潇湘馆,以潇湘妃子为号,就是暗示这段姻缘,最终黛玉泪尽而亡,欠债的还了债。民俗(神话传说),在曹雪芹的生花妙笔下敷演出一段美丽动人的小说故事,民俗资料成为了曹雪芹创作的源泉之一。 2.小说第2回,作者借冷子兴之口又讲出一个刚满周岁的贾宝玉“抓周”的故事。所谓“抓周”,又曰“抓取”,这就是民俗的艺术再现。早在南北朝时期,民间就有了这种民俗活动。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风操》中,已经有了“抓周”的记载。又如小说第3回,贾宝玉与林黛玉初会时,他身上戴的“寄名锁”、“护身符”;第8回写到的“长命锁”、“记名符”;薛宝钗胸前挂的绣有“芳龄永继”、“不离不弃”八字的“金锁”和史湘云佩带的“金麒麟”,都属于民俗事象的艺术描写。这种“民俗”,世代皆有,《清稗类钞·风俗》类中就作过记载。 3.小说中写了不少死人的情节,前四十回有秦可卿、秦钟、贾天祥、金钏儿、晴雯等人;中四十回有尤氏姊妹、贾敬等人;后四十回有林黛玉、贾母等人。所有这些死人的丧葬之礼,均以其人身份、地位、年龄的不同而各异。例如第13回秦可卿之死到第14回大出丧,有敲云板报丧、停灵、守孝、吊唁、择寿木、捐龙禁尉、诵经、出殡、沿路吊奠等细致的描写。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写丧礼的“样板”,连今日影视剧的导演们都要作为参考之根据。 4.小说中写婚俗,以宝钗出闺成大礼、探春远嫁为典型代表。宝钗出嫁之时正值宝玉疯疯傻傻,贾府借成亲来“冲喜”,这是至今在民间尚可找到的“民俗”。在这场成亲的闹剧中,诸如找薛姨妈“议婚”、下聘礼、迎亲、“坐床撒帐”等,具按“金陵旧例”,即“金陵旧俗”。探春远嫁时,也有议婚、认亲、迎娶、拜别、上船等一系列的“风俗”规矩。这些细节,正是中国婚俗在小说中的再现。 5.具有游戏性质的放风筝、拣佛豆、结寿缘等,有原始的迷信成分。但作为一种民俗,在中华大地上传播了数千年之久。所谓“放晦气”、“结佛缘”至今在一些落后地区仍然有人在重演、在相信。 6.小说中写饮茶喝酒的场面最多,有关茶俗酒风的描写俯拾皆是。诸如以茶酒待客、赠送、论婚、作嫁妆、祭祀等等。第41回栊翠庵品茶一回中大写特写茶的品类、煮茶用水、茶具、饮法,还有“梯己茶”等,都渗透着民俗的意蕴。拙著《曹雪芹与中国酒文化》与《茶香四溢满红楼》对小说中的酒风茶俗作了全面的探讨,[4]这里不再重复。 7.小说中写到大量的诗谜、酒令和各种节日游戏,其中民俗事象意趣横生,妙不可言。诸如“斗叶”、“猜谜”、“说笑话”、“投骰子”、“解九连环”、“击鼓传花”、“赏雪寻梅”,还有元宵灯节、除夕祭宗祠、端午贴符、中秋赏菊吃蟹等等,无不是突出民俗文化的魅力。 8.小说中写到许多寺庙景观,和尚道士尼姑,他们念经说法、布道化缘、僧道度缘。从水月庵、馒头庵、铁槛寺、地藏庵、清虚观到大观园内的栊翠庵;从小尼智能儿偷情到老尼净虚的图财害命;从王姑子说法、马道婆的魇魔法到贾敬炼丹烧汞、妙玉的带发修行,把宗教迷信之风俗散布在世俗的贾府内外。 9.小说写蓄优伶、养戏班,搭台唱戏、观戏撒钱、点戏赏封等情节,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贵族阶级的奢糜之风。通过点戏、唱戏的总目,我们又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某些“禁忌”之风俗。[5]例如,丧礼中唱什么戏,省亲时唱什么戏,生日寿辰唱什么,都十分注意“禁忌”的。我们不仅从舞台的表演中看到民风民情,而且从蓄优伶养戏班中看到一个时代的风气。 10.小说中的建筑和园林,其式样、风格中也透露着大量的民俗信息。《大观园》、《大观园就是自怡园》、《红楼梦中的建筑研究》[6]等专书,对此进行过全面系统的探讨,可作参考,本文不再详加引述。 总之,上列十个方面,仅是《红楼梦》中民俗描写的部分内容,诸如服饰、语言、称谓、地理、典制等方面,同样有大量的民俗性的描写。由于篇幅所限,在举例中没有引述小说原文,也没有面面俱到。好在大家对《红楼梦》都比较熟悉,引述原文太多,反倒容易干扰正题,故略加提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