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胡文彬]《红楼梦》与清代民俗文化(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国际在线 2004-10-25 胡文彬 参加讨论

    当我们开列十个方面的内容时,人们不禁要问:从这些方面或更多方面来观察、探讨《红楼梦》的民俗描写,究竟能够看出些什么样的特点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五点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
    1.亦古亦今的民俗。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开卷即申明,此书无朝代纪年、地域邦国可考。脂砚斋在点评中又一再声称此书“半遵古制”、“亦古亦今”。今日读者和研究者并没有被作者、评者的“烟云模糊法”所蒙蔽,大家都一致认为《红楼梦》描写的故事是反映18世纪中叶清代的社会现实。从民俗描写的角度看,小说中的民俗绝大部分是中国古老的民风民俗的延续和继承,也有18世纪中叶所流行的民风民俗。所谓“古”即指延续和继承的古代(历代)的民俗;所谓“今”即指小说诞生时代所产生、流行的民俗。例如,小说中所写的“抓周”、“放晦气”之俗和一些重要的年节风俗,即是所谓的“古”,而在称谓、典制、语言、园林建筑方面,又有了一些新的民俗形式和内容。古今民俗在曹雪芹的笔下异彩纷呈、水乳交融,成为有机的一体,相映生辉。
    2.亦满亦汉的民俗。从总体上来研究,《红楼梦》中亦满亦汉的现象遍被全书。仅就民俗而言,如服饰方面出现梳辫子的头饰,又有“箭袖”、“小朝靴”、香包等佩饰;在饮食方面有“烤鹿肉”、“奶子”、“饽饽”、“牛乳蒸羊羔”等;语言方面突出的是“克什”[7]。所有这些描写,都属于满族习惯。有人以大脚、小脚之描写提出或为汉或为满的结论,实际上十分片面。《红楼梦》中既写了大脚又写了小脚,竟出现了“金莲”[8]二字。因此以大脚小脚来定曹雪芹是满族还是汉族的作家或《红楼梦》的民族性,是徒劳无益的。既有汉又有满,这是18世纪中叶的清代社会现实,《红楼梦》艺术地再现了这个社会现实而已。
    3.亦南亦北的民俗。由于清代南北文化的互动对作家的影响,《红楼梦》中的饮食习惯、戏曲形式、园林建筑风格、工艺种类和形象,有南有北,南北兼用,浑然一体。例如大观园中的植物有桂花、竹林,一派南方景色;又如园内河中行舟采莲,也是南方的风情。但小说中写到园内有炕,冬日赏雪、烤鹿肉,乌进孝的进租方物及行程又都是北国风光。再如,大观园建筑中用了虎皮墙,这在京城园林建筑中只有康熙以后才出现,这又为大观园的民俗打上时代的烙印。
    4.亦中亦外的民俗。《红楼梦》中写了大量的舶来品,有的是贡品,有的是贸易中来的。诸如陈设中的自鸣钟、自行船;医药中的依弗那、洋药膏;饮食中的西洋葡萄酒;日常用的汪恰洋烟、鼻烟壶,还有烟盒上绘的西洋女孩儿画。此外如俄罗斯的雀金裘、暹罗国的猪、茶等等。这些中国以外所产的方物进入大江南北、宫廷内外,同时也带来了异国的风情,这就是小说中呈现的亦中亦外的民俗事象。尽管描写不是很多,但这是“春”的消息,它为《红楼梦》的民俗描写增加了一缕鲜艳的色调。
    5.亦雅亦俗的民俗。民俗并非都是“俗”,它同样有雅俗之分。《红楼梦》在当时社会里是作为通俗小说出现的,由于是作家的个人创作,写的又是贵族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因此小说中的民俗描写呈雅俗相间,雅中有俗,俗中有雅,达到雅俗共赏的精妙境界。例如,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个个才华横溢,吟诗填词,唱曲猜谜,弹琴下棋,都表现出一种高雅的情趣。但是,来自乡间的积古婆子刘姥姥、皇商出身的薛蟠,出口就是“大火烧了毛毛虫”、“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或是“一个蚊子哼哼哼,两个苍蝇嗡嗡嗡”、“绣房窜出大马猴”等俗而又俗的笑话。《红楼梦》中的人物因地位、身份、年龄的不同,从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民俗表现也有差别,体现的民俗意趣迥异。这就是曹雪芹从民俗写人物、写他们性格的妙处。
    这五点并不一定把《红楼梦》中的民俗描写特点都全部概括进来了。但是,研究《红楼梦》中的民俗描写特点却不能忽略这五点。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够真正认识到《红楼梦》中民俗描写的深刻意义和它的艺术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