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吴真]浙南叶氏道教世家的道法传统(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作者提供 吴真 参加讨论

    或薄解符章、禁祝小技,出入天庭;或富贵人驱使……昔尝游江淮吴蜀,而师资付度,甚自轻率。至于斋静,殊不尽心,唯专醮祭,夜中谢设。近来此风少行京洛,良由供奉道士,多此中人,持兹鄙俗,施于帝里。[22]
    此处所批评的重视符箓奏章实用技术、唯专醮祭的不良风气之源头,一是天师道发祥地——四川,另一个则是叶法善家乡所在的江淮吴地。张万福身为内道场道士史崇玄的弟子,矛头直指当时两京的内道场供奉道士,说明了内道场道士“殊不尽心,唯专醮祭”已经成为舆论指责的焦点,故张万福方能出如此大胆语。[23]
    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致总结浙南叶氏道教世家的道法是以劾鬼符架的实用技术为中心。在名道辈出的盛唐时代,叶法善正是凭借着这一道法特点而独树一帜。明代周思得(1359-1451)《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三《朝真谒帝门》对东汉至宋元道教科仪诸宗师,有一总结性的阐述云:“唐叶靖天师行飞神御气之道,神虎追摄之法,杜光庭天师立黄箓斋醮之仪,二师兼行,此道愈大。”[24]宋代以来的道书多将叶法善误写成“叶靖”或者“叶靖能”天师,周思得此处所指的“叶靖天师”应为叶法善,他认为叶法善与杜光庭分别代表着唐代道教的两个传统 ——叶天师代表道教飞神劾鬼的法术传统,杜天师以其对道教总结性的科仪整理代表着道教的科仪传统。“二师兼行,此道愈大”,诚然此言,则叶法善及其家族在道教史上的贡献与地位,需要我们再次去追溯与确认。 
    

    注释:

    [1]《旧唐书》卷191《方伎传·叶法善传》。《新唐书》卷204《方伎传》亦有叶法善传,基本沿用《旧唐书》叙事,只是在用词上稍有变动。
    [2]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第2册,页120-170。
    [3]李远国,《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与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页3-10。
    [4]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页52-54。
    [5]李显光,《许逊信仰小考》,《宗教学研究》3 (1999):12-19。郭武,《<净明忠孝全书>研究:以宋、元社会为背景的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页177-178。
    [6]小林正美,《唐代の道教と天师道》(东京:知泉书馆,2003),页59。
    [7]丁煌,《叶法善在道教史上地位之探讨》,台湾成功大学《历史学报》14 (1988):1-78。
    [8]《叶有道碑》与《叶慧明碑》的碑文自唐历清屡见于金石志和文人笔记,从碑文内容的内证及版本的追溯,笔者认为确认此二碑为开元年间李邕所撰应该不成问题。相关考证亦可参见李丹、王陈亮编著《唐叶法善家族三碑考》(杭州:西汵印社,2008)。本文所取《叶有道碑》与《叶慧明碑》版本皆出自陈垣编纂,陈智超、曾庆瑛校补,《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页105-107,下同。
    [9]《叶尊师碑》内文提到,此碑铭是开元二十七年(739)二月玄宗因“不忘旧情,纪诸事迹”亲撰碑文。是碑全文见于《正统道藏》本(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85)的《唐叶真人传》,唐代敦煌卷子S.4281是这一碑文的部分残件。《太平广记》卷26“叶法善传”亦有部分文字完全抄袭了《叶尊师碑》。这两个证据可以说明《叶尊师碑》为后人伪造的可能性很小。
    [10]《旧唐书·地理志》卷40,页1596。
    [11]唐人一般将郡望加于姓名之后,如姓李的皆出陇西,姓刘皆出彭城,因此南阳叶县显然不是叶国重出生地,而是祖籍郡望。《叶有道碑》与《叶慧明碑》提及叶氏乃南阳郡人,显然是指其郡望,而非乡里。二碑均未提及栝苍叶氏何时定居栝州松阳。
    [12]参见唐长孺,《钱塘杜治与三吴天师道的演变》,《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2 (1993):1-11。
    [13]《叶有道碑》,页105。
    [14]《赤松子章历》卷3,见《中华道藏》(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第8册,页650。
    [15]《叶有道碑》,页105。
    [16]《太平广记》卷26《叶法善传》记叶静能为叶法善之叔祖。《唐叶真人传》页327,文前附有“越国公叶真人世系之谱”,也将叶静能归为叶国重之弟。
    [17]《旧唐书·韦庶人传》卷51,页2174。
    [18]《叶有道碑》,页105。
    [19]自高宗朝开始编撰的《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于712年完成,现已佚,仅存史崇玄撰写的《妙门由起序》,收入《正统道藏》第41册,页638。
    [20]葛兆光在《最终的屈服—关于开元天宝时期的道教》,收入荣新江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页33注释64提到,“唐代道教有一种很明显的传统,即道教的世家传续”,并列举了江西抚州麻姑山邓氏家族、叶法善家族和彭城刘氏为例。但他以彭城刘氏为道教世家,明显犯了以郡望彭城为出生地的错误。刘知古为长安人,刘玄和则为庐山人,而刘玄静更是四川临邛人,三人并非同一家族出身。另据笔者对《道家金石略》所载有关唐代道士碑文的统计,世家传续的道士所占比例远远不足以构成“很明显的传统”的结论。
    [21]《叶慧明碑》,页106。
    [22]张万福《洞玄灵宝道士受三洞经诫法箓择日历》》(《正統道藏》51册)页287。张万福的生平不见于史书,仍能从他所撰写的7部道经归结出他写作本书的时间大约是710年前后。详见丸山宏,<道士张万福と唐代前半期の道教界>,《道教仪礼文书の历史的研究》(东京:汲古书院,2005),页420-457。
    [23]土屋昌明在<玉真公主をめぐ道士と玄宗期の道教>一文,载于福井文雅主编《东方学の新视点》(东京:五曜书房,2003),頁319-342认为张万福是针对当时内道场道士的首席代表——叶法善而发的批评。
    [24]周思得《灵宝济度大成金书》,《藏外道书》(成都:巴蜀书社,1992)第16册,页110。
    本文原刊于《上海道教》2008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