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张宝根]从文化变迁看当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4)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张宝根 参加讨论

    4.1.3 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缺乏足够的认同
    所谓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9]。当今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都处于各种文化交流、碰撞和融汇的开放状态下,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演进,各民族文化体系自身的有序性被打乱,致使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发生危机。经过5000余年的历史长河的流变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其原因就在于其文化的核心得到广大民族大众的认同。从整体上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内涵的形成就是各个民族不同文化思想、价值判断、民族精神经过整合后的产物,这些思想和价值内涵是传统体育文化之所以具备民族特征的根本标志。否定其文化内涵,等于否定其民族特征的根本标志,也等同于一个民族的流失。从文化学的意义上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精神创造活动的沉淀、积累,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是其生存的基石和发展的沃土。可以说,离开了文化底蕴的支撑,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将没有半点优势可言。然而,当代民族传统体育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正在被世人所忽视,甚至曲解,乃至受到人为的破坏,这不得不引起世人的关注。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深刻的文化内涵缺乏足够的认识,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栓桔。
    4.2 当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途径
    4.2.1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最佳方式之一
    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可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中华民族振兴,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纵观当代各种流行的体育项目,无一不是通过学校这一载体完成其由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道路。民族体育项目蕴涵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其表演性、娱乐性强,场地要求不高,技术也不复杂,具有很好的健身与娱乐功效,除了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传统进行保护与传承,作为一种体育活动纳入全民健身体系也是完全可行的。最切实可行的一条途径还是将其纳入学校体育教学,惟有这样才能保证其长足发展。而对于大多数民族成员来说,对传统文化观念和知识的习得,更多的是依靠蕴藏于风俗习尚之中的非学校教育。他们接触民族体育的途径,主要是节日庆典、宗教仪式、婚丧仪式、村寨间竞赛活动等。通过社会范围的大教育,潜移默化地将民族传统体育移植到年轻一代民族成员的行为习惯里。
    4.2.2 立法与统筹规划相结合,走科学化道路
    政府立法部门应出台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立法方案或规则条例,这样可以加强人们对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政府部门的权威性将产生有效的规范性和约束力,可以减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遭受的破坏,还可以鼓励人们去开发潜在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在保护中最为主要和重要的力量源自民族内部,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他们自己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保护、传承自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从而转化为行动上的积极保护、传承。同时,政府部门应根据各地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状况、文化背景、交通状况、环境等因素,统筹规划,避免盲目开发。注重开发的力度与深度,努力保持民族传统体育的原生性、民族性、人文性、区域性价值特点。
    4.2.3 正确评价传统体育文化,摒弃与弘扬并举
    民族传统体育是特定社会和自然条件的产物,必然有其精华与糟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当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环境丧失或改变以后,传统体育就难以在新的社会生活中“原汁原味”地生存了。因此,要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从实际出发,本着严肃、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窥视民族体育文化的全貌,奠基理论基石,并尽力使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环境融为一体,走向“田野”,结合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建立多维研究创新观,实施筛选、分类。同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与分析,树立既要反对西方体育独尊的民族虚无主义,也要反对保守、复古和狭隘民族主义的观念,做到摒弃与弘扬并举。
    5 小结
    文化的变迁作用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所以,面对文化变迁,如何趋利避害,已经成为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一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从文化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哲学等多学科视角对其进行研究,不断丰富其自身的理论基础,还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体系来分析文化变迁对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的影响,使其在时代变迁的浪潮中找到更有利的位置,加快推进其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伍兹.文化变迁[M].何瑞福译.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页
    [2]仪式与社会文化变迁:一个爪哇的例子,载[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王铭铭校: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65-195
    [3][美]克莱德·伍兹著,施惟达、胡华生译:文化变迁[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22
    [4]黄淑娉.黄淑娉人类学民族学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322
    [5]童恩正.人类学与文化:童恩正学术文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205
    [6]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20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郑双集.多元文化:作用及误解[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5)
    [9]顾明远.民族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本文原载《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5期第44~48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