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牛郎织女传说被商业浪潮亵渎 谁来拯救传统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新网 2006年08月29日 13 记者 李淑国 参加讨论

     
    位于山东沂源的织女洞(网上图片)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这一千古爱情绝唱,连同“七夕节”,在传统文化被商业浪潮包围的今天,开始大放异彩。商业炒作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是拯救还是亵渎?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到底在哪里?
    牛郎织女源地各执一词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记载见诸于《诗经》,而沂源正位于《诗经》中的“大东”区域的中心。但因为古代传说流传甚广,在全国各地都能找到民间流传的不同版本,其起源地也就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在第一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中的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的起源地都得到确认,所剩的牛郎织女传说便成为各地争相申报的对象。
    据悉,全国已有山东沂源、陕西西安、河南南阳、河北邢台等十多个地方宣布是牛郎织女文化源地。其中,尤以位于山东沂源的织女洞、牛郎庙集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和牛郎织女传说于一体,深得专家的推崇。
    织女洞和牛郎庙始建于唐宋时期,后来历代都作过重修,下临沂河,高峻险绝,洞中立有历代石碑,较完整地记录了织女洞修建后一千多年的历史。洞外依山建有迎仙观、三王庙、玉帝行祠等,直达织女洞崖顶。牛郎庙位于沂河的对岸,与织女洞隔河相望,从而形成了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隔河相对的人间仙境。
    时至今日,牛郎庙所在村庄的村民仍自认为是牛郎的后人,养蚕、耕织、“乞巧”取“双七水”等习俗沿袭至今。山东大学教授叶涛考察后发现,牛郎织女的传说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已经成为当地村民信仰和生活的一部分,牛郎庙被村民当作是家庙,每逢春节等重大节日,村民都要到牛郎庙进行祭拜。叶涛说,众多有关牛郎织女的古迹、传说和习俗都集中在这一区域,基本可以确认这里就是牛郎织女故事传说的文化源地。
    不过,陜西省西安市政协委员俞向前认为,牛郎织女传说源自西安,已有两千余年的牛郎织女像位于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辖区。俞向前曾在西安“两会”上提案,建议开发牛郎织女历史文化资源,将农历七月初七打造成中国的情人节,并在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的牛郎织女庙遗址上建设文化旅游区,打造“中国爱情文化源地”。
    河北邢台在争夺牛郎织女文化源地中先行一步,7月30日,邢台正式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七夕爱情文化之乡”。位于邢台市东部的天河山有着丰厚的人文内涵,孕育了著名的牛郎织女爱情传说。天河山附近很多村庄都以牛郎织女故事命名。一些民俗专家考证后认为,天河山生态旅游区有天河梁、老牛岩、牛郎庄、织女峰、鹊桥等大量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和人文遗迹,极有可能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原生地。
    令河北邢台始料不及的是,消息甫一公布便饱受来自民间和媒体的指责。批评者认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作为中国文联的团体会员,属无职无权的民间组织性质,故其“命名权”也十有八九属自封性质,并且仅仅认为“极有可能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原生地”,便轻率地命名了事,这种做法也被指为不负责任。
    是传承文化还是商业炒作
    传统文化热似乎从来没有这么热闹,不过令人尴尬的是,透过纷扰的牛郎织女热,我们看到的却是利益的角力和商业炒作。杭州曾举办“七夕相亲大会”,有2000多名男女参加,一些青年男女身着汉服,在“月老”撮合下,进行了“速配”;南京举办的“东方情人节·万人相亲会”,为时两天,吸引了万余人参加。
    学者认为,在中国所有的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最适合被商业利用的。一方面,牛郎织女的结合既不看门第出身,也不看金钱权力;没有朝三暮四,只有忠贞不渝。两个人即使隔着浩瀚银河,也要冲破阻力,追求自己的爱情,这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情,在婚姻被功利化的今天就更加可贵。另一方面,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由爱情神话演绎的节日,也是最具浪漫色彩的民俗节日,完全可以被商业化放大。
    民间传说的归属之争,实际上已演变成资源背后的经济利益的博弈。商家将牛郎织女的伤心日标榜为“中国的情人节”,并大做特做文章,在这种浮躁的商业化风潮中,再也没有人吟唱“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去静静体会牛郎织女一年一会的无奈和悲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统节日就此变得面目模糊。
    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七夕情人节”一说。考察七夕的来历,七夕又称为“乞巧节”。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附带求赐美满姻缘。因为七夕节与女红关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儿节”。在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之中,七夕是他们一年才能会一次面的伤心日,并不是商家标榜的“情人节”。学者认为,中国正统的情人节应该在春天,比如元宵节就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情人节。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协会理事长刘魁立研究员对目前各地将七夕节打造成“中国情人节”的做法表示了反对,他指出,古代的七夕节与爱情无关,人们甚至在这一天都不能举行婚礼,将它作为情人节的做法完全背离了传统。他希望沂源在申报成功后,能够弘扬七夕节的本义,将之打造成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女儿节”。
    刘魁立还表示,尽管目前全国有许多地方宣布自己是牛郎织女的文化源地,但沂源的织女洞、牛郎庙等古代遗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并成为当地村民信仰和价值观的组成部分,这种演化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非常少见的,沂源此次的申报具有明显优势。虽然其他很多地方也在申报文化源地,但不乏牵强附会的做法。
    谁来拯救中华传统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边缘文化的侵蚀愈演愈烈。有评论指出,在现代化的背景下,物质上渐渐富足起来的人们却不无尴尬地发现:那些过去曾给我们带来欢乐与美好回忆的传统节日文化正在逐步淡出我们的视野,代之而起的则是外来“洋节”的火爆。而与此对照的,则是人们对国内传统节日的不以为意直至全然的忘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七夕与许多传统民俗节日一样,丰富有趣的文化内涵逐渐失却。
    在商业化浪潮席卷之下,传统文化似乎有复苏的迹象。可是,这种复苏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是福是祸?我们当然不能反对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度的商业开发,在文化消费化的趋势下,适度开发不但无损弘扬传统文化,还有利于将之发扬光大。但也要看到,传统文化一旦披上了商业化炒作的外衣,就已经背离了传统文化的本义。诚如专家所言,民间传说一个民族的文化湿地,它可以种植花草卖钱,但更有调节空气新鲜度的功能,不能把目光都盯在挣钱上。
    刘魁立说,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需要真正理解其内涵,而不能根据,对沂源的申报寄予了厚望。他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牛郎织女的传说和“七夕”等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是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传统文化受到冷遇,沂源牛郎织女爱情文化源地此次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重大意义在于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宣示。他希望能够通过此次申报,实现由政府主导修复和保护古建筑,并把牛郎织女的爱情文化进一步弘扬广大。
    恢复、保护、发展中国传统民间民俗文化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是世世代代都要做的事,传统文化的保护应当在全社会形成普遍的认识。专家认为,抵制全球文化一体化的有力武器,就是加强保护我们日益遭受破坏和威胁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关注中华民族自己的生存根系,关注不同族群的历史生命记忆和独特的生存象征以及潜在的发展价值。
    另一方面,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来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甚至处于人亡艺绝的濒危境地,以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手段、范围与力度,已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客观现实,加强保护迫在眉睫。(记者 李淑国)
    ·延伸阅读·
    牛郎没钱买房不能娶织女 传统文化为何频遭恶搞 
    2006年08月01日 11:14:1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家住兰州市安宁区的刘女士在兰州市一所公办小学教语文。为了拓宽知识面,她告诉学生要多背诵古诗文,注意积累文学常识。但刘老师发现,大多数孩子对奉为经典的诗词歌赋和传统文化兴趣不高,对“恶搞”却津津乐道。
    “恶搞”七夕,小学生调侃传统文化
    刘老师的儿子黎黎在她任教的学校上五年级。中国传统节日“七夕”临近,刘老师想考考儿子“七夕”的来历。但令她哭笑不得的是,在黎黎绘声绘色的描述下,“七夕”变了味。黎黎告诉她,牛郎因为没钱买房,王母娘娘不让他和织女结婚。他一气之下下海经商,后赚得百万资产,买了一辆鹊桥牌轿车去接织女。他们的孩子金哥和玉妹长大后,在全英文授课的国际贵族学校学习,一家人无法相聚时就通过上网聊天联系,王母娘娘也有网名,叫做王婆。
    当刘老师斥责儿子调皮时,他不以为然地说:“七夕的来历我当然知道,可那都是老掉牙的东西了。再说天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牛郎、织女,那都是古人根据星座和星系想象出来的,假的!”
    刘老师发现,不只是黎黎,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认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与他们距离太远,难以认同。在她的班级里,不少孩子说起现代的篮球明星、歌星影星如数家珍,但对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军事家却知之甚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漠然与调侃的态度,让刘老师很无奈。
    说教给“恶搞”提供了可乘之机
    “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上敌敌畏,不知死多少。”刚听到这首被改编的唐诗《春晓》时,刘老师又惊又气。后来她了解到,这种被“恶搞”篡改的唐诗在小学生中非常流行。为此,刘老师曾以“为什么喜欢改编的唐诗”为题,在班里展开讨论,许多学生的发言出乎意料。不少孩子反映,语文书像政治书,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内容枯燥乏味,与现实生活相差太大,不容易记忆。而唐诗、宋词与现代的语言有差距,不好理解,只能机械记忆,被改编后的则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过于呆板、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了,这给‘恶搞’的流行提供了可乘之机。”刘老师不无担忧地说。
    是什么颠覆了孩子们的道德观
    为了开拓思维、锻炼学生的口才,每次课前刘老师都组织三分钟演讲活动。一次,一个男生在演讲时说,他认为雷锋叔叔很傻,现代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他只为别人着想会被“暗算”的。
    不久前有人在网络上“恶搞”红色经典,潘东子成了潘石屹的儿子,引起轩然大波,对此刘老师也很气愤。可她在课堂上教育孩子要珍惜优良的传统文化时,不少人反应冷淡,前排有个女生小声的嘀咕说:“潘东子与我有什么关系?”刘老师说:“由于时代的不同,孩子对传统的认同感本身就不强,我不希望“恶搞”再给优良传统抹黑,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行。”(记者卫韡)新华社信息兰州7月31日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