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与风水 《地理原真》中有这样一句话:“自古以来,出圣出贤尽在朝阳俊秀之处,清雅之地。”概观中国历史,王朝更替之际多有风水逸话伴之先后,而出现在“真命天子”左右的“王气”或“天子之气”更是频出不穷,王朝的正统性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受这种“天命”观念所支撑的。 当年秦始皇深谋远虑,得知五百年后金陵之地将出现“天子之气”,于是掘山断脉,以扑灭该地所孕育的山川灵气[1];刘伯温望天相,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新王朝的创建是以否定旧王朝为前提的,这就意味着需要暂时割断历史的连续性,而连续性的断绝又代表了新王朝正统性的丧失。于是,为了确定正统,重新建构历史合理性便成为当务之急。这个合理性就是下面所说的“天命”之标志——“天子之气”,亦即风水。 被人们称为异族王朝的清朝,当然不会忘记援用风水说和天命说来主张其正统地位,也许正因为是异族,就更需要强调它在中国王朝谱系中的历史连续性。 主张这种天命说的风水故事,主要靠传说和故事的形式流传于民间,而在正史《清史稿》中却几乎不见其踪影。口头传承有时会转化为文字记录,并作为王朝历史的一部分被人们传播,被人们所记忆。而当这个记忆被引申到政治场域时,它便会由“多声道”切换为“特权化了的被控制的记忆”。 在观光场域中,与风水相关的这种历史记忆不是在生活实践的场域,而是在“传统文化”的脉络中被唤起的,在这种情境下,风水从以往的“迷信”话语中解放出来,扮演着一个创造“传统文化”的助手角色。而对满族而言,“传统文化”始终伴随着征服王朝的历史性特征。今天,历史记忆被人们重新唤醒,无形的记忆变成了具体有形的“神树”或赫图阿拉城的宫殿,而“风水宝地”,如今也成了满族认同的依据之一。 清永陵神树传说 相传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当政的时候,与钦天监夜观天象,忽然发现辽东有望不断的紫气滚滚而来,就像百条神龙在腾云驾雾。他怕混龙出世自己皇位被篡,就从南方找来一个风水先生到东北破除100条龙脉。他带领一班人马来到东北,走东沟,串西岗,发现龙脉,就在龙脖子上挖一道大深沟,意思是割了龙首,或在龙头上压个小庙,以表示镇住了龙气。就这样,他们一连破了99道龙脉。剩下一条离地三尺的“悬龙”。他想,既然是悬龙,不附在地面上,也就形不成龙脉,谁也葬不上,就成不了混龙,不破也罢。于是,他便回京复命去了。 恰在此时,努尔哈赤祖先在长白山被其他部落打败,于是,努尔哈赤的祖父背着父亲的尸骨,沿着长白山走下来,打算给自己的部落找一个落脚的地方。这天,他来到苏子河畔,烟囱山下,见天色已晚,就住进附近一个小店。可是,店主人见他身背骨灰匣,说什么也不让他进店。无奈,他只好背着父亲的骨灰匣走出小店,来到龙岗山脚下,见有一棵大榆树,树干离地三尺分叉,于是便把骨灰匣放在上面,准备次日来取,然后回客店住下。 第二天,他来取骨灰匣想继续走路,可是却怎么拿也拿不下来,越使劲越往里长。一着急,他急忙借来一把斧子,想把树杈劈开,可是一斧子下去,大榆树竟流出几滴血来。他赶紧找来一位风水先生,风水先生来到这里,看了看大榆树,又看了看周围的山形地势说:“这儿是块风水宝地,前有呼兰哈达(烟囱山)相照,后有龙岗山相依,龙岗山有12个山包,你家里将有12代皇帝可作,天意不可违,你就把尸骨葬在这里吧。”原来,那条“悬龙”正盘在这棵大榆树上,被努尔哈赤的祖先给压中了。 努尔哈赤的祖父葬好骨灰匣,就回到长白山,把部落迁到离龙岗山不远的赫图阿拉住了下来。后来,努尔哈赤以父祖被害为由,发布“七大恨”起兵,他东征西讨,真的打败了明朝,做了清王朝开国皇帝,清朝也真的出了12代真龙天子。 以此为题材的民间故事广泛流传于辽宁省新宾地区,上述故事引自抚顺市社会科学院新宾满族研究所编《新宾旅游景点导游词》。而在民间流传的更多故事版本中,背尸骨占风水的主人公并非努尔哈赤祖父,而是努尔哈赤本人。在上文中我们也注意到,故事的主人公虽然是祖父,但并没有出现具体的名字,整个叙述是围绕着努尔哈赤展开的。这说明,该传说的记忆核心不是“祖父”,而是“努尔哈赤”。 故事中的龙岗山就是位于清永陵后面的启运山,从远处望去,确实可见蜿蜒起伏的12个山头。陵内埋葬着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满、祖父觉长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李敦、叔父塔察篇古。据说,1599年(万历26年)陵墓建成之初只葬有福满一人的遗骨,其它都是1659年(顺治15年)从辽阳东京陵迁来的。从这一点来看,上述故事版本更接近于“史实”。而民间流传的努尔哈赤葬父之说虽不符合“史实”,但与前者相比,在老百姓当中流传更为广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