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记忆天空的千古绝唱──“峡江号子”传承之忧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荆楚网-湖北日报(武汉)2 记者 李先宏 通讯 参加讨论

    一
    送别“号子王”胡振浩老人已经有好些天了,但遗憾一直萦绕在卢丹的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与所有的秭归人一样,每一次听到胡振浩老人从心底喊出的雄壮粗犷的峡江号子,卢丹都会受到心灵的震撼,但以后这种震撼再也不会有了。
    对卢丹来说,遗憾远不止这些!作为秭归县文化馆副馆长,卢丹主管着全县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她说:“胡振浩老人的离去,无论对秭归还是峡江文化,都是莫大的损失。”
    4月11日下午,向记者追忆胡振浩的艺术人生,卢丹深深地为“峡江号子”——这个峡江文化重要符号的传承感到担忧。
    几天前的4月2日,一生呐喊着峡江船工号子的胡振浩老人,走完了他86年的生命历程,在家中悄然辞世。
    老人走得如此匆忙,以至于为他准备的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的材料,还未来得及报出。卢丹说:“如果老人能多活几年,他还会为峡江船工号子的传承做很多事情。”
    在告别仪式上,荧屏里老人高歌的峡江号子是那样的雄浑动人,但它已成了千古绝唱。“不过,它永远会在秭归人的心中萦绕不绝。”卢丹动情地说。
    二
    胡振浩的一生,是呐喊着峡江船工号子的一生。他用半个多世纪的执著和相守,将三峡世代船工们在与自然搏斗、在激流险滩中创造的生命之歌,演绎成了独具魅力的表演艺术,并把它从三峡深处,唱到了大江南北,唱出了国门。
    生于1924年的胡振浩学过医,当过教师。解放后,酷爱文艺的胡振浩调到了县文化馆,从此,他与峡江船工号子结下不解之缘,并为之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和努力。
    1953年,领导派他到长江三峡第一道大滩——新滩体验生活。从老秭归到新滩要坐木船,上水下水时都要闯滩,船工闯滩时呐喊的号子震撼了胡振浩,他第一次体验了人与自然的搏斗,生与死的搏击;第一次体味了峡江号子的激昂澎湃,古老苍凉。
    胡振浩意识到,船工号子是植根于生命的艺术。他从此迷上了船工号子,开始收集整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老人的长子胡兴仁回忆,从这个时候起,他就和船工们同吃同睡,收集整理船工号子。
    多年的亲身体验和积累后,他创作编排了《桡工舞》,第一次将船工号子搬上舞台。1956年,《桡工舞》获全省第一届农村业余文艺汇演一等奖。1957年,《桡工舞》又获得全国文艺汇演一等奖。
    从此,峡江号子在全国声名鹊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随着机动船逐渐取代了原始的木帆船,劳动场景的不复存在,昔日在深山峡谷中回荡的峡江号子濒临灭亡。
    1986年,为能让船工号子永远传承下去,已经退休的胡振浩重返峡江,受聘于旅游部门,在景区进行以船工号子为主体的民俗节目表演——他将《桡工舞》改编为《船工号子》,每天为游客们吼唱这曾经流淌在峡江的生命之歌。
    与此同时,他把船工号子集纳整理成上水、下水两部分,分平水、慢水、板桡等40多首,并推动峡江号子十上央视,成为三峡文化和旅游的代表性作品。胡振浩因此获得了“峡江号子王”的美誉。
    三
    峡江号子——三峡长江文化活化石。因为诞生在长江三峡,所以又名“峡江号子”。
    一直以来,因为没有得到高水平的艺术加工和提炼,基本处于原始、自然状态,是胡振浩老人用个人的魅力延续了峡江号子的生命。如今,“号子王”的离去,再一次把保护和传承非物质遗产的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
    老船工向恒清直言,峡江号子“必然会消亡”,它必将进入历史博物馆。
    诚如此言。原始、自然状态的峡江号子注定会成为挂在记忆天空的千古绝唱。因为,产生它的历史条件和环境已经远去——木船被取代、险滩激流不再、老船工正在逐渐逝去。我们所能保护的,是收集、整理它,把它以文字、音像等形式,放进历史博物馆。
    但我们又不应仅仅如此。我们更应该传承它,因为它是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世代船工出身的向恒清,是秭归最后一批船工。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是香溪港水上木帆船运输合作社的船工,推、拉着木帆船与激流恶浪搏斗了近三年。退休以后,这位船工中的“大知识分子”(初中毕业生),潜心搜集、整理峡江号子248首,成为搜集、整理峡江号子的“第一人”。
    “在我的有生之年,一是希望它们能出版,二是希望用艺术的形式把它们搬上舞台。”说起他的愿望,古稀之年的老人充满了期待。
    把峡江号子以文字、音像等形式,放进历史博物馆,这并不难。相关部门也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不少成效。
    在2008年,峡江号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后,秭归县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库,包括胡振浩老人在内的多位民间艺人的文字、音像、图片等,都被收进数据库中加以保存。
    这是相对容易的保护工作,难的是如何让峡江号子这样的文化遗产传承下来。卢丹说,传承峡江号子,关键是人。但现实是,能唱峡江号子的老船工越来越少,年轻人又因为不能维持生计,而没人愿意唱。目前,在秭归能唱峡江号子的只有16人,平均年龄已60岁。
    延续峡江号子的生命,还需要有人对它进行艺术加工和提炼,给它提供表演的舞台。这就必须有像胡振浩老人这样专业的文艺工作者的加入。
    卢丹说,传承人是目前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瓶颈。唯有突破这一瓶颈,挂在记忆天空的峡江号子,方有可能落地生根。(本文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彭湘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