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漫将斧钺观上古,封邦建国觅“康侯”——“康侯斧”题记

http://www.newdu.com 2017-11-08 未知 于成龙 参加讨论
【吉金铸国史——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青铜器研究系列之二】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一西周早期青铜斧,器长方銎,銎口下凸起一周弦纹,短边一侧附一半环状钮,圆刃无角;器上铸铭文“康侯”(图一、图二、图三)[1]。同铭器共两件,另一件藏于故宫博物院(图四、图五、图六)[2]。两器系20世纪早年同出于河南浚县,为于省吾旧藏[3]。此“康侯斧”尺寸虽小,但器中却蕴含着有关斧、钺贯穿于中国上古时期作为礼器之象征与西周初年“封建诸侯”等一系列深厚的历史信息,可谓 “小中见大”。  
         
    图一(上图左)、康侯斧,周成王时器,高9.1厘米,刃宽6.8厘米,銎宽3.7厘米,传河南浚县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图二(上图中)、康侯斧铭文拓片;图三(上图右)、康侯斧拓片
      
    图四(上图左)、康侯斧,周成王时器,高10.3厘米,刃宽6.8厘米,重0.28千克,传河南浚县出土,故宫博物院藏;图五(上图中)、康侯斧铭文拓片;图六(上图右)、康侯斧拓片
    一、钺——中国上古时期军事统帅之象征
    

在商周时期青铜器中,有一类兵器造型如图七、图八,其使用形式见于商代青铜器上所铸图形,如图九、图十所示。此类兵器以宽阔之开刃为主要特征,器身横置以安装长柲。此器之名于商代甲骨文中作“”,青铜器铭文中作“”,均属象形之类,此字即是“戉”[4]。而“钺”则为“戉”后起之字。《尚书·顾命》云“一人冕执钺”,东汉郑玄注谓:“钺,大斧也。”是知古人将此类大型阔刃之斧称为“钺”。另有一类兵器造型与钺相似,但在钺身上下两侧加饰以齿牙,见图十一、图十二、图十三。此器之名于商代甲骨文中作“”、“”、“”,均为象形之结构,此字即是“戚”。而“”字则是“戚”后起之字。由此,“戚”乃是一种特殊形制之钺[5]。戚,有时用于乐舞,如《礼记·文王世子》曰“大乐正舞干戚”,又如《祭统》语“朱干玉戚以舞”。而且,此类执戚而舞之事在商代甲骨卜辞中已有记录[6]。  
      
    图七(上图左)、钺,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通长31.8厘米 宽35.7厘米,1965年山东益都苏埠屯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图八(上图右)、饕餮纹钺,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通高18.4厘米 宽8.6厘米 重0.52千克,故宫博物馆藏
      
    图九(上图左)、商代青铜器上所铸图形;图十(上图右)、商代青铜器上所铸图形
      
    图十一(上图左)、戚,商代后期,通高34.3厘米 宽36.5厘米 重5.8千克,故宫博物院藏;图十二(上图中)、商代青铜器上所铸图形;图十三(上图右)、商代青铜器上所铸图形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封姬昌为西伯,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同时,《周本纪》在描绘牧野之战时,云周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是知,“钺”在商周时期是用以象征军事统帅。而且,钺之此种象征,也在出土材料中得到验证。西周宣王时期虢季子白盘,器内底铸铭文8行111字,记述虢季子白率军对玁狁作战,斩敌首500,俘虏50人,战后献馘,周宣王宴飨虢季子白,并赏赐马、弓矢、钺以资勉励。此铭文中述及周宣王之赏赐,语云:“赐用钺,用征蛮方。”见图十四。1978年,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二号车马坑中出土一柄青铜钺[7],器上铸有铭文:“天子建邦,中山侯□作兹军□[8],以警厥众。”见图十五、图十六。
    综上,直至战国时期,“钺”,始终用以象征军事统帅。西汉武帝时期成书的《淮南子•兵略训》云,君主在授命于将军之时,需“亲操钺,持头,授将军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持斧,持头,授将军其柄,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此段引文中叙述的操钺授命仪式显然有其久远之渊源。
    
    图十四、西周宣王时器虢季子白盘铭文
    
    图十五(上图左)、中山侯钺,长29.4厘米 宽25.5厘米 重2.3千克,1977年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图十六(上图右)、中山侯钺铭文,释文:“天子建邦,中山侯□作兹军□,以警厥众。”
    此外,基于对商代甲骨文之研究,我们了解:商王不仅是最高行政长官,也是方国联盟之最高军事统帅。而在商代甲骨文中,“王”字有“”、“”、“”等结构,均是“钺”之象形。商代青铜器上所铸“钺”之图像,多如图九所示。与之相比,甲骨文中“钺”之形象虽有所简括,但仍突出钺之主要特征:宽阔之开刃,安装之柲,甚至柲端之镦也有描绘。因此,洞察“王”字之初形,更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钺”被赋予之象征[9]。
    追根溯源,斧子,是人类最早发明、使用的砍、剁类工具之一,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与繁衍。在久远、蛮荒的旧石器时代,我们古人使用的砍砸器之类石斧,大多就地取材,利用石料稍加打制而成,见图十七[10]。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对于此类石斧予以加工,磨制精细。以目前考古发现考察,至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祖先已将一种石钺从实用的生产工具中分离出来,而将其独立用作一种重要的礼仪用具。在大约距今5000多年前的浙江良渚文化墓葬中,有一柄磨制精细、附件齐全的玉钺发现于墓主身体左侧,出土时龠、镦之间距离约为80厘米,且玉钺柲上镶嵌有细小玉粒[11],见图十八,类似之玉钺又见图十九、图二十[12]。此类石钺无疑已从实用的生产活动中脱离,而作为一种重要的礼仪用具。而且,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此类磨制精细之玉钺同时存在于众多不同地域的考古学文化中,如在广东石峡文化中亦可见到[13],见图二十一。上述考古学文化虽相隔异地,但显而易见,此类玉钺之造型却大致相同。
    由此可知,“钺”作为一种重要的礼仪用具,在当时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或许还应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在进入早期青铜时代之后,此种普遍存在的“钺”文化得以传承,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还发现特殊形制的玉钺——玉戚,见图二十二;同时,“青铜钺”,也随之应运而生。二里头文化中青铜钺造型多样,见图二十三[14]、图二十四[15],是为商周时期青铜钺之滥觞。 
     
    图十七(上图左)、砍砸器,旧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约24万年,长12厘米,宽10厘米;长13厘米,宽8厘米,1964年贵州黔西观音洞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图十八(上图右)、良渚文化玉钺,玉钺长17.9厘米,肩宽14.4厘米,刃宽16.8厘米,玉龠高4.7厘米,宽8.4厘米,厚1.35厘米,玉镦高2.8厘米,宽8.3厘米,厚2.3厘米,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反山遗址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图十九(上图左)、良渚文化玉钺,玉钺长16.6厘米,肩宽4.7厘米,刃宽8.2厘米,玉龠高3.65厘米,宽7.5厘米,厚1.2厘米,玉镦高3.12厘米,宽7.8厘米,厚2.5厘米,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反山遗址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图二十(上图右)、良渚文化玉钺安装示意图。
     
    图二十一(上图左)、石钺,新石器时代石峡文化,约公元前2900-公元前2700年,长15.2厘米 宽10.7厘米,1978年广东曲江石峡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图二十二(上图右)、玉戚,二里头文化,长11.3厘米,刃宽7厘米,1974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二十三、钺,二里头文化,残长13.5厘米,宽6,1厘米,刃宽7.6厘米,厚0.5厘米,2000年6月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
    
    图二十四、钺,二里头文化,长23.5厘米,宽3.1厘米,内长5厘米,宽2.9厘米,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
    本文起首所示之 “康侯斧”,乃习惯所称之器名,如以其形制而言,此器虽与上文所举之诸多青铜钺造型有些许小别,但其宽阔之开刃已足以自名:“康侯斧”是“钺”,而非“斧”。“康侯钺”,作为西周早期之器,不仅用以象征军事统帅,而且作器者“康侯”,在西周历史上也有着显赫声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