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洛阳瀍河东岸发现金代鹿角

http://www.newdu.com 2017-11-08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南京大学历史系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2005年底,在洛阳市瀍河东岸改造施工过程中发现有鹿角出土,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派员在该地点进行了发掘。发现一处堤岸建筑遗迹和灰坑,出土大量鹿角制品和加工后的废料及一定数量磁州窑系瓷器,初步判定鹿角制品和废料的年代为金代中期至明代初期。
    【关键词】洛阳 瀍河 鹿角 磁州窑 金代
    2005年底,在洛阳瀍河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有群众反映在瀍河东岸发现有大量的鹿角出土。洛阳市文物工作队闻讯后,于2006年元月派员在鹿角发现地点进行了试掘。布一座探方T1,东西长10、南北宽5米;北距中州路55米,西距瀍河2米。同年元月26日清理完毕。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地层堆积  
    T1地层堆积较厚,共分9层,现以北壁为例,介绍如下:
    第1层: 灰褐色土层。厚0.65-3.1米,土质较硬,包含物有现代砖块、建筑垃圾等,该层为现代层。
    第2层: 黄色土层。距地表深0.6-3.1、厚0.25-0.8米,土质较疏松,含沙量较大,不见遗物,该层为近代层。
    第3层: 黄褐色土层。距地表深0.6-1.9、厚0.25-1.2米,土质较硬,包含有鹿角、青花瓷片等。
    第4层: 深黄褐色土层。距地表深1.3-2.2、厚0.6-1米,土质较硬,包含有鹿角、黑瓷片、白地黑花瓷片、青花瓷片等。
    第5层:灰褐色土层。距地表深2.4-2.75、厚0.4-0.9米,土质较硬,包含有鹿角、白地黑花瓷片、黑瓷片、青花瓷片等。
    第6层:深灰褐色土层。距地表深3-3.3、厚0.7-1米,土质较硬,包含有鹿角、绿釉、酱釉瓷片、白地黑花瓷片、青花瓷片等。
    第7层:浅黄褐色土层。距地表深3.7-4.2、厚0.35-0.8米,土质较硬,包含有鹿角、绿釉瓷片、白瓷片、黑瓷片、白地黑花瓷片等。
    第8层:黄沙土层。距地表深4.5-4.8、厚0.1-0.5米,土质疏松,含沙量大,包含少量的白瓷片。
    第9层:灰土层。距地表深4.5-5.1、厚0.1-0.8米,土质较硬,包含有白地黑花瓷片、黄釉瓷片等。
    第9层下为生土。
    二 遗迹
    遗迹包括建筑遗迹和灰坑。
    (一)建筑遗迹
    1处。位于T1②下中西部,距地表深2米,平面呈不规则形,南北长4.16、东西宽1.75米。为三列南北向并排、一排东西向铺设的青砖和一列石头,石头间分布有青砖。最东部一列砖铺设长度为2.8米,西部两列铺设长度均为2.5米,且首尾一致。南部为一排东西向平铺的青砖,铺设长度0.85米,与西部两列南北向铺设的青砖交汇。最西部为一行大小各异的石头与青砖间隔排列,与其东部三列并排铺设的青砖平行,最宽处间隔0.68米,往南出探方,铺设长度不明。所铺设的青砖,有方形和矩形两种,大多数较为完整,部分经过人为切割,个别残破。方形砖边长0.42、厚0.06米,矩形砖长0.42、宽0.2、厚0.06米。所铺设的石头上不见加工痕迹,棱角模糊,似经水冲。在石头的西部和石头与东部三列青砖之间的填土,黄色,呈东高西低状堆积,土质纯净,含沙量较大,土中不见遗物。
    (二)灰坑
    1座(H1)。位于T1⑤下东部,被一近代坑打破,坑口距地表深3.1 米,口平面呈椭圆形,灰坑的北、东、南三面均出探方。H1南北长5、东西宽4.05 、深1.3 米,结构为斜壁平底,坑内填土较为疏松,呈黑褐色,其内出土大量鹿角、少量青花瓷片和白地黑花瓷片。
    三 遗物
    出土遗物主要有鹿角和瓷器两类。
    (一)鹿角
    出土数量甚多,绝大多数为废料,只有少部分经过加工,为半成品,还有一些为成型器。
    1. 废料
    数量较多。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三面锯、两面锯、单面锯三类。
    (1)三面锯:数量最多。是在鹿角的根部和分叉处分别锯出三个截面。一般长5-15厘米。
    (2)两面锯: 数量较多。是在鹿角的两端或在分叉处分别锯出两个截面。一般长8-20厘米。
    (3)单面锯: 数量较三面锯和两面锯少。仅在鹿角根部锯出一个截面。一般长15-30厘米。
    2. 半成品
    根据加工方法不同,可分为削制和磨制两种。
    (1)削制器
    18件。有通体削制和局部削制两种,即把凸凹不平的鹿角表面基本削平,未做进一步加工。
    通体削制:15件。标本H1:3,长10.5厘米。
    局部削制:3件。标本H1:10,近截面处削制,长13.5厘米。
    (2)磨制器
    21件。一般为鹿角顶部,加工方法应为先削制再磨制,通体磨光。可分为磨光器与穿孔器。
    磨光器 16件。均为鹿角角尖部位,一端留有截面,除截面外通体磨光,一般长5-9厘米。标本H1:7,长5.4厘米。
    穿孔器 5件。呈管状,中间穿孔,两头均有截面,除截面外通体磨光,长1.5-2.5厘米。标本H1:6,一端可见削制痕迹,孔径0.8、长2厘米。
    3. 成型器
    3件。有簪和饰件。
    簪 1件(T1⑥:23)。残。扁圆形,通体磨光,残长10.8厘米。
    饰件 2件。均残。H1:5,通体磨光,呈圆柱状,顶部为珠形钮,颈部饰有7道旋纹,身上有斜凹旋纹,底部有榫,已残,榫底有圆孔。残长6厘米。H1:4,通体磨光,呈圆柱形,顶部略内凹,颈部饰有6道旋纹,底部有一道旋纹,下有榫,已残,榫底有圆孔。通长6.5、顶径1.1、榫长0.9、榫径0.7厘米。
    (二)瓷 器
    共21件,均残。包括碗、盘、盏、灯盏、抱婴偶、鸡等。
    碗 9件。根据腹部特征不同,可分3型。
    A型 3件。弧腹,圈足。根据口部变化可分2式。
    Ⅰ式 1件(T1⑨:1)。口微敞,圆唇,加砂白胎,白釉,内施全釉,外施至口部,余皆施黑釉,内腹部饰有黑色釉圈和一“子”字。口径16、残高5.6厘米。
    Ⅱ式 2件。敞口,尖唇,腹部略有凸棱。标本H1:1,黄白胎,白釉,内施全釉,外施至口部,口部和上腹部施有化妆土,内底部有支钉痕。口径20、足径8.5、高6.8厘米。
    B型 3件。曲腹,圈足。根据口部变化可分2式。
    Ⅰ式 2件。口部外侈,圆唇。标本T1⑥:1,灰白胎,通体施白釉,足部露胎,口部和内底各有黑色釉圈,外腹部饰有黑彩云形纹,内底见支钉痕。口径17、足径6、高7厘米。
    Ⅱ式 1件(T1⑤:1)。敞口,尖圆唇,唇面较平,内底平缓,红胎,白釉,内施全釉,外施至下腹部,足部露胎。口部和内底饰有黑色釉圈,外腹部饰有黑彩草叶纹,内底见支钉痕。口径18、足径6.8、高6.4厘米。
    C型 3件。形制相同,均为圆唇,敞口,折腹,圈足。黄白胎,内施黄釉,外施酱釉至腹部,有流釉现象,足部露胎,口部和内底部饰有黑色釉圈,内底部有六个支钉痕。标本T1④:1,口径15.6、足径6.2、高6厘米。
    盘 共6件。圆唇,圈足。根据腹部特征不同,可分2型。
    A型 3件。弧腹。根据口部变化可分2式。
    Ⅰ式 2件。敛口。标本T1⑦:1,灰白胎,白釉,内施全釉,外施至腹部,内底有黑色釉圈和支钉痕。口径18、足径6、高4.4厘米。
    Ⅱ式 1件(T1⑥:4)。口外敞,青灰胎,青釉,内外施釉,内底和足部露胎,内底中心滴釉。口径16、足径7.8、高3.5厘米。
    B型 3件。折腹。根据口部变化可分2式。
    Ⅰ式 2件。口外敞。标本T1⑥:5,白胎,青白色釉,内外施全釉,内底部有一周浅凹旋纹。口径14、足径5.5、高3.5厘米。
    Ⅱ式 1件(T1⑤:3)。口微敞,黄白胎,黄釉,内施全釉,外施釉至口部,口部有流釉现象,内底部有支钉痕。口径14、足径5.5、高3.5厘米。
    盏 1件(T1⑥:3)。口微敞,圆唇,曲腹,圈足,黄胎,黑釉,内外均施釉至下腹部,内底中心滴釉。口径14、足径5.5、高5.6厘米。
    灯盏 3件。敛口,平底。根据腹部特征不同,可分两型。
    A型 2件。鼓腹。标本H1:2,黄胎,黑釉,仅内部施釉。口径8、底径4.5、高3.5厘米。
    B型 1件(T1⑤:4),斜腹。灰白胎,酱釉,仅内部施釉。口径4.4、底径2.8、高1.6厘米。
    抱婴偶 1件(T1⑥:6)。仅残存身部,灰白胎,白釉,后背无釉,黑彩勾出轮廓,衣领、袖口、衣襟对开,盘腿而坐,怀抱一婴儿,用黑彩绘出头发、眼、口。残高4.4 厘米。
    鸡 2件。形制相同,站立状,昂首挺胸,双翅合拢。黄胎,白釉,仅头、颈、胸、背部施釉,用黑彩勾出轮廓和鸡冠、眼睛、翅膀、羽毛。标本T1⑥:7,残长 5.5、高 7厘米。
    四 结 语
    (一)关于地层和灰坑的年代及分期
    本次发掘除了第1、2层为近现代层外,最早的遗迹单位是第9层。第9层中出土的“子”字白地黑花瓷碗,与《观台磁州窑址》XX型1式碗相似,其年代为金代中后期。第8层仅出土有少量白釉瓷片,仅凭此难以断定时代。第7层出土的白釉瓷盘,与《观台磁州窑址》XⅡ1式盘相似,其年代同样为金代中后期。由此可知第8层的年代亦为金代中后期。
    第3、4、5、6层和H1与第7、8、9层均出土了磁州窑系的白釉黑花瓷片、白瓷片等。不同的是,第3、4、5、6层和H1还出土了少量青花瓷片,由于此片过于细碎,器型已不能辨认。经观察,出土青花瓷片在胎质、釉色上大体一致,“其胎体厚重而粗糙,釉层凝厚,白度很低,还有青白釉的色调,青花料蓝中泛灰,笔道中也有黑斑,具有显著的明初青花的特征”,“青花色泽偏于暗黑,是使用国产青料之故,具备明洪武年间的一般特征”,据此可知第3、4、5、6层和H1之间的年代跨度相对较小,其时代应不晚于明初。
    根据遗迹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和出土遗物的特征,本次发掘的遗迹单位大致可分为三期。第7、8、9层为第一期,其时代为金代中后期;第3、4、5、6层和H1为第二期,其时代为元末明初;第1、2层为第三期,为近现代堆积。
    (二)对建筑遗迹的认识
    本次发掘的建筑遗迹位于瀍河东岸,距现代河边3米左右,与瀍河大致平行。在建筑遗迹的西部发现有含沙量较大且较为纯净的黄土,黄土堆积呈东高西低状。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瀍河水量逐渐变小,河床随之逐年变窄,河堤也相应地往河中心位移。这一建筑遗迹可能与堤防有关,根据层位关系推测其年代大致为清代。
    (三)对出土鹿角的年代及相关认识
    本次发掘,从第3层至第7层均有鹿角出土,第3和第7层出土鹿角数量较少,第5、第6层和H1出土数量较多。如此大量的鹿角集中出土,在洛阳地区尚属首次,根据出土鹿角中绝大多数为加工废料的状况推测,附近应有一处鹿角加工作坊,由于发掘面积有限,未能找到作坊遗址的有价值的信息。根据上述分期,这处鹿角加工作坊肇始于金代中晚期,至元末明初而归于废弃。
    从发掘所见少量簪和饰品来看,鹿角似用作工艺品加工原料。文献中不见有金元时期洛阳地区鹿角制品的相关记载,这一发现为研究当时的手工业、社会审美风尚等提供了新的资料。此外,数量甚多的鹿角来源于何处、是何鹿种等等均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对研究当时的物候变迁具有重要意义,对相关动物考古也提供了实物资料。
    (四)对出土瓷器的认识
    本次发掘出土瓷器,以磁州窑系的瓷器为大宗。磁州窑创烧于宋,没落于元,作为宋、金、元时期的著名民窑,磁州窑烧造的瓷器在当时最为畅销,因而北方民间窑场多行仿制,形成了所谓的磁州窑系,而以河南地区的窑场为最多。作为磁州窑系窑场中心和代表的河北磁县观台窑,在第三期,即金代中后期达到了全面繁荣,烧造的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顶峰。本次发掘所见瓷器,大多属于这一时期。以碗、盘为例,A型Ⅰ式碗与《观台磁州窑址》XⅡ型4式碗相似,B型Ⅰ式碗与《观台磁州窑址》XV型2式碗相似,B型Ⅱ式碗与《观台磁州窑址》XXⅡ型2式碗相似,B型Ⅰ式盘与《观台磁州窑址》Ⅱ型3式盘相似。也有少量瓷器可归于《观台磁州窑址》第二期前段,如C型碗与《观台磁州窑址》XIV型1式碗相似,A型Ⅱ式盘与《观台磁州窑址》IV型2式盘相似,其年代大致为北宋中期,也即观台窑的发展时期。C型碗和A型Ⅱ式盘分别出土于第4层和第6层,根据地层分期,第4、6层年代为元末明初。这一时期,观台窑和漳河流域的各窑场先后停烧,与之相对应的磁州窑系也同时衰落,所以地层中难觅同期的磁州窑系瓷器的踪影,而在这一时期的地层里出土少量北宋中期的遗物也是合乎逻辑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