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山西浊漳河流域出土七足陶瓮

http://www.newdu.com 2017-11-08 《中国文物报》2011年3月 雷生霖 参加讨论

    2010年7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进行浊漳河流域考古调查活动中,于山西省襄垣县虒亭镇土落村采集到一件七足陶瓮残器,器身经修复后基本完整(图一)。该器为夹细砂灰陶,方唇,广肩,折腹,圜底略平,器底接锥形足七个(一足略短,位于器底中心,距地面1厘米,其余六足略微外撇,围绕底部中心均匀分布)。陶瓮肩部素面,上腹饰斜线纹两周,斜线间隔填以细绳纹,下腹及足部饰散乱细绳纹,通高41厘米,口径15厘米,最大腹径48.5厘米。
    该件器物器形较大,保存较好,出土地点明确,尤其是其锥形七足,在目前的考古资料中,甚为罕见。
    这件陶瓮采集地点位于浊漳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海拔982米,地势高敞。在该地点采集的其他陶器标本有钵、鬲、罐等,根据分析,这些遗物的年代包括了仰韶文化中晚期、二里头文化时期和商时期三个时段。关于该器物的年代,宋建忠先生根据其形态及纹饰,认为应该属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就其外形来说,虽然不是标准的蛋形特征,宋先生认为把该器物归入该时期的蛋形瓮系统较为宜。
    蛋形瓮是极具时代和地域特色的一类器物,用以描述龙山晚期至夏商时期流行于晋、陕、内蒙古南部地区的蛋形容器,这种容器一般体型较大,常配以三足,通常称以“三足蛋形瓮”。根据足部形态,可分为中空和实足两种。在《蛋形瓮研究》一文中,作者井中伟认为,圜底乙类的实足蛋形瓮最早出现于晋中地区,随后其分布范围向四周拓展,向北溯汾河占据了忻定盆地,再沿滹沱河向东波及到张家口地区;向西扩展到吕梁山地,再溯黄河北上,影响到内蒙古中南部;向南沿汾河谷地传播到运城-临汾盆地,沿浊漳河传播到长治地区,共同构成了蛋形瓮的晋东南分布区(井中伟:《蛋形瓮研究》,《考古学报》2006年第4期)。在文中,这类实足圜底蛋形瓮流行的时代被定为夏至早商时期。
    实心多足蛋形瓮目前仅见于山西省中南部的浊漳河流域。蛋形瓮绝大多数为三足,但是历年来也先后发现了平底和四足的蛋形瓮。据井中伟研究,受东越太行山的晋中地区蛋形瓮的影响,豫北冀南地区结合当地传统的平底器产生出平底蛋形瓮,并成为先商文化的重要器形。而实心多足蛋形瓮见于考古资料的仅3件,均出土于山西中南部,其中晋东南地区的长治小神遗址出土2件:小神H91:150和TG1④:19(图二),四实足分别作圆锥形和兽蹄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长治小常乡小神遗址》,《考古学报》1996年第1期),晋中游邀遗址出土1件(游邀H2:6),四实足呈牛角形。由于小神遗址的两件四足瓮下腹以上均残,无法做比较,但在足部形态上,土落遗址的七足瓮与小神TG1④:19的类似。将本器计算在内,4件多足蛋形瓮就全部出土于山西境内的浊漳河流域。
    该器的功能值得讨论。首先,器物为夹细砂陶质,无法容水,因此不宜作储水器;其次,七足器底部空间过小,也不宜做炊器之用;第三,器底三足形成一个支撑面,是最稳定的设置,多足已显多余,本器的七足更是无法理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器底中心的短足,无法触及地面,因此没有支撑器物的功能,其作用为何,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