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陈列、展览说明文字翻译的基本要求 在理想的情况下,翻译程序包括背景资料的准备和实际翻译过程。 所谓的理想情况,一般是指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资料来源——图书和参考资料,研读需要翻译的文本并把所有的问题记录下来。研读需要翻译的文本就是细致研究词位的意义和联想意义、句法和语篇结构。这样,在实际操作翻译之前,这些属于理解或转换方面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理解和领会原文是从事无论何种翻译的基本功力。在有些情况下,译前对原文和潜在问题的研究实际上要花费比翻译过程本身更多的时间。翻译中大多数的失误都是因为没有过好这一关。 掌握大量的背景资料对做好翻译至关重要,应当广泛、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知识。翻译时应当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如果译者确实理解了原文的涵义,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译语,那么翻译就是一个很自然的驾轻就熟的过程。 如何做好展览说明文字翻译 要做到正确理解原文,首先应对陈列主题的阐释角度、阐释方式、表现方式和形式、陈列内容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展品选择的标准、文字表述特点等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比较可行且有效的方法是参加陈列大纲和展览计划撰写的酝酿、讨论、修改,这里所说的参加不是参与进这项工作的具体操作,而是了解整体思路的产生、成熟、完善的过程;文字内容组织的宗旨、目的;文字内容的各部分分量、每一部分的侧重点、表达方式的特点等,这样有助于对展览计划的总体把握。如果翻译人员对陈列文字内容有一个比较好的总体把握,在翻译过程中就会比较准确地掌握翻译的整体风格、方式及词语的选择、句子结构排列,比较能动地关照观众对所翻译文字的理解等。另外,应设法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文字、图片、影象资料等)和工具书,准确理解展览说明文字(包括展品说明牌上的文字)的内涵。最好能再走访一些参加过相关考古发掘的工作人员,了解即将展出的藏品背后的故事,从而保证对需要翻译的文字内容更准确的理解。 翻译过程的第二阶段即表达阶段,是问题出现比较多的地方。首先要做到的是忠实,即随着原文走,不能望文生意,随便添减。必要时可适当发挥,但发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内容的宗旨和目的。其次要做到的是准确,即原文的含义是什么就表达什么,不能想当然地表达。但是,有时,的确存在着因为汉语功底不扎实而造成错误理解的问题。这种错误主要出现在对一些不能够从字面上推测意义的习语上。另外,还会出现断句的错误。汉语功底的欠缺、语感的薄弱往往也会造成错误的断句,从而导致错误的翻译。 要做到忠实、准确表达,必须注意词汇、句子结构、标点符号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词汇方面应注意的事项为: 1.词义选择 大多数英语词汇是多义的,翻译时必须选择正确的词义。词义选择的依据有三:根据上下文和词的搭配选择、根据词类选择、根据专业选择。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博物馆展览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涉及到的专业较多,如历史学、考古学、建筑学、古文字学、民俗学、地质学、动物学、植物学等,在选择词汇时,尽量选择使用最贴近相关专业内涵的词。例如,笔者在翻译陈列“古生物化石展览”的题目时,就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这里出现的“古生物化石”一词,如果按照平常的理解应该为“fossils of ancient living things ”或“ Paleontological Fossil of Gansu”。前者不够专业,后者的关键词不恰当。从地质专业的角度考虑,“fossils”一词就可完整地表达出汉语的相关含义。“甘肃彩陶展”译文为“Exhibition of Painted Pottery from Gansu”。这里选用介词“from”,意在突出所展示文物出土于甘肃本地这样的概念。“丝绸之路文明”译文为“Civilization along the Silk Road”。这里的“along”一词表明所说的文明曾发生在丝绸之路沿线。“马家窑类型彩陶正面和侧面鸟纹演变图”一句的译文为“Sketch of the evolvement of bird`s obverse side and lateral side design of the Majiayao Period ”。“大地湾彩陶遗址发掘现场”一句的译文为“The excavation site of painted pottery at Dadiwan”。 这两句的翻译结合文字表述和相关图片资料的内容选择了较相应的词义。“由于实用的需要,后来脱离了葫芦的原型,有的还加上腹耳”一句的译文为“Later, the vases were made with no sign of gourd at all, some even with handles on the belly. ”其中选用了“sign”一词,表达脱离原造型的概念。 2.词义转换 在理解汉语词汇原始意义的基础上,翻译时可根据英文的习惯按引伸义译出;或用反义词语译出,即所谓的正文反译、反文正译。这只是在需要的情况下才采用的方法。如陈列“甘肃丝绸之路文明”说明牌中的“金关以亭行”和“悬泉以亭行”的内容,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寻找对应的词肯定会劳而无功,笔者采取了词义转换的方法,在翻译过程中基本表达出了原文的核心内涵。有关汉简的说明牌中“传”根据其表达的中心意思翻译成“Letter of introduction”, “出入金关符”和“张掖都尉启信”翻译成“Wooden laissez-passer”, “悬泉置封检” 翻译成“Wooden envelop” 。 3.词类转换 汉译英有时不能完全按照原文是什么词类就译成什么词类,而需要根据情况对词类进行调整和转换。汉语中的动词,在英语中很多往往转化成了名词以及动名词、非谓语动词等,译时可将它们进行相应的转换。如陈列“甘肃彩陶展”说明文字中有这样的描述“距今八千年前后,我国渭河流域的先民成功地生产了第一批彩陶。优美的造型、缤纷的色彩、绚丽的图案融汇一体,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又体现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和追求。”译文为“Our ancestors in the Weihe River valley in Gansu successfully produced the earliest painted pottery eight thousand years ago. The beautiful shapes, various colors and brilliant patterns of painted pottery reflect not only the level of social productivity, but also people’s spiritual world and their longing and pursuing for beauty.”(动词转变成动名词)。又如“马家窑类型彩陶内以点定位的图案 ” 译文为“the inside-wall design painted on the basis on of setting pointing on pottery of the Majiayao Category”(动词转换成名词)。 4.补词 是指原文已有某种含义但未用词汇直接表达,译文中需将这些含义补充进去,这样才更通顺易读。例如陈列“甘肃丝绸之路文明”说明文字的结束语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驼铃阵阵,羌笛悠扬,丝绸之路跨越无垠的戈壁,漫漫的沙漠,险阻的山脉,把中国文明、印度文明、两河流域文明、罗马文明连接在一起,将古代中国推上国际舞台。”在译文中补充了“两河流域文明”一词的具体内容,使其内涵确切易懂。 5.省略 是指原文中某些词在译文中省略不译,只要不影响意义的完整。如汉语的“量词”,译成英语时则可以省略。 6.并列与重复 汉语在表达重复含义的并列结构中,常常有意重复表达以加强文字的力度,而在英语中常采用共享、替代、转换等形式来避免重复,如:英语的物主代词替代前面的名词,短语动词只重复介词而省略主动词,汉译时可考虑重复表达。例如“甘肃彩陶展”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奔腾不息的黄河、雄浑肥沃的黄土高原、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孕育了丰富发达的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文化。这些文化为中华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为避免“文化”二字的重复,在译文中用补语从句进行了处理。“The running Yellow River, vast and fertile Loess Plateau, and the over one thousand miles long Hexi Corridor gestated various advanced cultures in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s, which had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7.英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以及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一般用连词来表示,而汉语则往往通过上下文和语序来表示这种关系。因此,在汉译英时常常需要增补连词。 译文“In the Wei and Jin Period, people in Central Plain led a queasy life, but the peaceful situation in the northwest guaranteed safety to the merchant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on the Silk Road.”增补了连词“but”。还有一段译文为“The Mongol Empire established bestrode Asian and European continent providing a favorablecondition for the exchang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especially the migration of the craftsmen, soldiers and citizens in large number caused the formation of new na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culture. Hencemade culture in Gansu a diversified one.”文中增补了连词“hence”。 英语句子离不开介词和冠词,尤其定冠词的使用更是普遍。以“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说明文字为例,“生活在亚洲北部辽阔草原上的塞种、匈奴、月氏、乌孙等游牧民族,往来迁徙,充当着东西方交流的中介和文化传播者的角色。” 这里列举的少数民族名称翻译成英语时,前面都要加“the”;朝代名称前要加“the”;地名、河流名称前要加“the”;帝王名称前要加“the”;专用名词前也要加“the”,如“the Silk Road ”, “the Great Wall”等。 其次,要做到忠实、准确表达原文内容,须在句子结构排列方面使用适当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1. 正译法和反译法 汉译英过程中较常使用正译法和反译法。所谓正译,是指把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同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所谓反译则是指把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反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正译与反译常常具有同义的效果,但反译往往更符合英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因此比较地道。“甘肃彩陶展”说明文字的前言部分有这样的表述:“优美的造型、缤纷的色彩、绚丽的图案融汇一体,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又体现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和追求。”英语译文为:“The beautiful shapes, various colors and brilliant patterns of painted pottery reflect not only the level of social productivity, but also people’s spiritual world and their longing and pursuing for beauty.”即采用了正译法。另有一句:“甘肃彩陶历经五千多年漫长的发展岁月,其数量与种类、制作水平与艺术成就,都是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译文为:“The quantity, variety, making techniques and artisticachievement of the painted pottery in Gansu had been incomparable in China for over five thousand years.”采用的则是反译法。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劳动,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文学、科技、经贸、法律、旅游等各个领域。但专业不同,要求各异。一般情况下,对文学性质内容的翻译要求生动、形象、优美,为了达到艺术效果,可以适当采用灵活且相对不很严谨的方法;政治性质内容的翻译要求忠实原作的立场、观点和内容,严谨且不能太灵活;科技内容的翻译要求正确处理术语,简洁明确,逻辑性要强;事务性内容的翻译要求语气委婉、客气。博物馆专业内容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种,但在性质上除其本身人文内容的特点外,也有科技内容的特点,且没有统一、明确的要求。笔者认为其翻译要求可基本参考科技内容翻译的相关要求,即忠实原作的观点、内容,使用正确的专业用语,表达准确、简洁、逻辑清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