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参与筹备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时,曾对儿童博物馆中的当代儿童博物馆的展览设计提出“七色光”的展览方案。“七色光”这个词让人想到童年多姿多彩的生活,幸福感会油然而生。用“七色光”作为展陈的线索,用七种颜色分别代表儿童幸福生活的七个方面,不仅解决当代儿童馆物证太多、展陈线索纷繁复杂的问题,而且能构建清晰的架构框架,使繁杂的内容能很好地组织起来,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统一。 日前笔者在阅读资料时,看到李鑫、刘德法在《文物春秋》上刊发的一篇论文《典型象征符号——陈列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的“月老”》,记载了在展览设计中运用典型性符号的案例。荣获第六届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特别奖的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基本陈列“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就是使用邓小平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作为串联整个展览的典型性象征符号。它不仅被镌刻于序厅,起到提示整个展览主题的作用,并且也刻在了每个单元的单元说明牌上。此文的作者认为:在陈列设计中使用典型性符号设计,对于渲染陈列氛围、增强陈列效果有着很大的作用。 上述两例说明了“典型性符号”在展陈设计中的应用。“典型性”意同于“代表性”,是指最能代表某人或某事的“主旨”或“灵魂”的语言文字或其他物品。“典型性”的意义在某一个文化群落中是约定俗成的,群落中的多数成员对这个意义有着一致的认同感。例如在中华民族的习俗观念里,“龙”和“红色”都代表好的、吉利意义。“典型性符号”还具有文化特异性。也就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相同的符号将会代表着不同甚至相反的意思。例如,同样是“龙”,在西方文化中代表的是面目可憎的怪物。在展览设计中恰当运用典型性符号,会使观众有文化认同感,能在较短时间内把展览的主要意图传达给观众,并且力量集中,不仅展陈效果好,而且从传播学的角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典型性符号还应用在展陈内容的编排和选择上。展览大纲编写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在众多的资料中选择最合适、最典型的材料给观众,使观众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了解设计者的意图。“典型性”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到了应用。如果把博物馆比作一个大课堂,博物馆陈列就好比用文物、场景和展陈设计给观众上了一堂历史、文化的课。而在对观众进行历史方面的教学时,如果我们平铺直叙地进行教学,把历史事实按部就班地讲下来,肯定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著名哲学家、教育思想家杜威曾经说过,历史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教师讲授方式不能使学生对某个时代产生突出的、典型性的印象。因此,如果我们在展览设计中注意运用典型符号,把最能表现某个历史时代的物品作为展览内容加以突出就能更好地说明问题。 典型性符号是展陈设计中可以运用的“法宝”,使用了它,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举办一个成功的展陈很有帮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