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中国考古 >

汉阳陵的大遗址保护

http://www.newdu.com 2017-11-08 汉阳陵博物馆网站 佚名 参加讨论

    李  库
    汉阳陵是西汉第四位皇帝景帝刘启与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西安以北约20公里的咸阳原东端、渭河北岸的二级台塬上,为西汉9座帝陵最东的一座。汉阳陵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王皇后下葬(公元前126年),其修建时间长达28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些年来,汉阳陵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得到了文物考古界的广泛关注,同样也得到了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1998年陕西省决定建立周、秦、汉、唐四大旅游景区,汉阳陵被列入汉文化的核心区。自从1998年以来,陕西省在汉阳陵在大遗址保护上投入比较大,做了大量工作。1998年在重点遗址区征用文物保护用地2894亩,包括了帝陵、后陵陵园,南、北区从葬坑,重要的建筑遗址和陪葬墓以及刑徒墓地等,再加上帝陵、后陵等原国有土地,汉阳陵现在拥有的文物用地超过了3000亩。1999年建成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并对外开放,专门展示汉阳陵的考古成果,陈列馆还负责陵区的文物安全等工作。2003年建成并开放了帝陵南阙门遗址保护陈列厅,2004年至2006年完成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和宗庙建筑遗址保护工程,累计投资过接近3亿元。
    汉阳陵的大遗址保护目前包括四个境界,一是陵区遗址的原始环境保护;二是发掘遗址的回填保护;三是在发掘遗址上修建保护建筑,室内保护,游客还可以参观遗址;四是封闭式保护,即就是将遗址和参观者用玻璃隔离,为遗址保存提供独立的环境空间。
    陵区原始环境保护
    汉阳陵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发掘以来,先后发掘或部分发掘了刑徒墓地、南区从葬坑、陪葬墓、帝陵外藏坑和部分建筑遗址,发掘面积较大,但是陵区的历史环境风貌基本保持完好。1998年征地后在征地范围边沿修建有砖墙和钢丝保护网;1999年建成半地下的考古陈列馆;2003年建成帝陵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2006年建成框架结构的宗庙建筑遗址复原保护廊房和全地下的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这些建筑对于整个陵区环境基本不造成影响。2000年起,汉阳陵加强了环境绿化工作,陵区绿化以松柏、国槐、银杏、白杨等树种为主,加以草坪、花卉,现在的汉阳陵陵区真可谓四季常绿、三季有花。
    遗址的回填保护
    早年的刑徒墓地发掘只是一件突发事件,之后仅仅是考古勘探,1990年开始,汉阳陵的考古工作才大规模的进行,但是直到1998年汉阳陵被列为陕西汉代文化旅游景区,期间考古发掘的南区从葬坑、1号建筑遗址、帝陵园4号排水渠遗址等,在考古工作结束以后,即刻进行全面回填。
    汉阳陵宗庙遗址经过发掘后也基本采取了回填保护的方式。宗庙遗址过去习惯上称为“罗经石遗址”,位于汉阳陵陵园景帝陵封土东南大约300米处,平面为“回”字形,总面积约67000平方米,规模宏大,格局清晰完整,内方大约2500平方米的中心建筑遗址部分经过考古发掘,其它部分尚未发掘。该遗址本次完成的保护工程主要针对已发掘的中心建筑遗址。按照确保遗址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持该遗址与汉阳陵陵园风貌的和谐一致,以及“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兼容的原则,保护方案选择了考古意义典型、可视性好、有益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的发掘遗址5处为遗址保留区,采用金属支架、以透明钢化玻璃覆盖的方式,形成半封闭区域,以保留原真的历史痕迹,提高观赏性;对其他已发掘部分,进行统一科学的保护性回填。在此基础上,采取原址平行上移式的作法全面恢复现已清理遗址的原始形貌,从宏观视野上显现总体格局与规模;此外,对于发掘资料清晰、建筑结构明了的遗址区域,采取局部恢复建筑的地面及基础部分的扩展式复原方法,这样即符合历史原貌,也可使普通游客观众直观了解当时建筑形式、规模、用途及其作用等历史信息,以此启发和引导参观者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发掘清理区域的建筑内涵。
    修建保护建筑
    这种保护方式用于帝陵南阙门遗址,该遗址位于帝陵封土南约120米,是帝陵陵城四门中的南门(也叫朱雀门)遗址,1997年和2000年先后两次发掘。南阙门遗址由两组对称相连的三出阙建筑组成,是目前考古发掘的时代最早、级别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帝陵陵阙建筑遗址。由于其非常重要,所以,经过有关专家研究决定,在遗址上修建保护建筑,建筑本身与西汉阙门建筑相似。我们称该建筑为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它是一座仿古形式的建筑,分为三层、钢结构建筑,整个遗址处于建筑之下。一层四周围墙处于遗址以外,在遗址周围形成一回字形通道,可以通观整个遗址;二层仅有一小平台,人站在台上可以看到夯土台;三层整个是一间面积较大的展室,展室南北两面各有两个门,门外有可供远眺的平台。人字形屋顶。通过它既再现了汉代皇帝专用三出阙高台建筑的宏伟高大,又完整地将阙门遗址的全貌展示给游客;同时,在近3000平方米的展厅内,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代阙楼建筑发展演变的历史。
    封闭保护
    1998年,考古工作者在帝陵园内、封土四周钻探发现呈放射状的外藏坑81座,这些外藏坑长短不一,内涵丰富。随后,对位于帝陵东侧、墓道以北编号为DK12-21的10个外藏坑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包括文吏、武士、男女侍从、宦者等各种身份的陶俑,各类陶塑家畜,原大或缩小为三分之一的木车马,各种质地的生活器具和兵器以及粮食、肉类、纺织品等生活消费品,可谓种类齐全,洋洋大观。尤其是坑内出土的“宗正之印”、“大官之印”、“永巷丞印”、“内官丞印”等有文字的印章、封泥,足以证实这里代表当时的“宗正”和“少府”所在,也说明了81个外藏坑极有可能象征着当时西汉王朝中央官署的“九卿”机构,其考古成果的重要性不言自喻,而保持并展现遗址的原真状态又避免发掘现场暴露现状,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遗址的保护问题,而且也有利于专家长期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工作。此外,直逼两千多年前西汉王朝中枢机构和宫廷生活的现场感受也必将大大增强它的观赏效果。于是,经过国家文物局多次组织的权威专家论证,一个大胆的选址决定作出,即在DK12-21的10个外藏坑原址上建设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
    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是一座全新的遗址博物馆,也是我国第一座地下遗址博物馆。在建筑设计上,它全埋于地下,几乎没有任何地面建筑形象。在建筑顶部,则覆土植草种树,恢复陵园原有的历史环境风貌和自然景观。整个保护大厅覆罩在10座外藏坑上,用于封闭结构的玻璃达到1900余平方米。其中8座坑被这种特殊的玻璃合围起来,立面玻璃通过金属结构与建筑的底部和顶部相连,使得遗址区域与外界环境隔绝,为人为有效地按照设定的技术参数创造最适宜文物遗址保存的环境提供了空间条件。参加世界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年会的专家们对这座博物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他是:“奇迹”,“真棒”,“壮观”,“漂亮”,“非常有趣”!世界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佩赛特先生的题词是:“祝贺,这是一项杰出的成就,是其他古遗址的楷模”。我国著名文化遗产专家、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的评价是:“设计科学,保护周到,祖国瑰宝,后辈永葆”。而著名文物保护专家、91岁高龄的郑孝燮老先生则在留言簿中写到:“国宝保护与现代展览技术结合,历史文化风貌和谐。”他还饶有风趣地说,“这是一出很好的新编历史剧,一出新编秦腔戏。”
    结语
    汉阳陵在大遗址保护上的工作还非常严峻,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进行,各类文物遗址的保护问题将会层出不穷。但是遗址保护的原则必须与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汉阳陵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指导思想相吻合,即在其性质与功能定位上突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汉帝陵大遗址的性质和文物遗址保护、研究和展示的综合示范区的功能;在规划原则上则强调了保持文物遗址真实性、历史性、完整性和“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历史沧桑感,保持自然郊野景象,以及少干预、可还原、可持续发展和弹性的建设原则。
    原载:《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同文收录《中国当代文博论著精编》文物出版社,2006年11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