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顺三年”青铜炮 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 长35.3厘米,炮口直径10.5厘米,炮尾直径7.7厘米 1935年发现于河北房山(今属北京)云居寺 1935年,几个游客在河北房山云居寺(今属北京)看到了一个形状奇怪的“香炉”,经过考证,发现那竟然是一尊元代的青铜火炮。 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中国是最早将火药应用于武器的国家。宋代时“火砲”一词开始频繁出现,但是当时主要指外壳为铁、陶等质地的爆炸型武器,更像现在的手雷。南宋用竹子制造出了最早的管状射击火器“突火枪”,可以说是后世枪炮的鼻祖,然而在战场上并没有起到很大作用。蒙古军通过战争获得了制造管状射击武器的技术,并且进一步发展,制造出了管状金属射击武器,标着中国的军事科技达到了新的高峰。 在云居寺发现的青铜炮生产于元至顺三年,也就是公元1332年,是现存最早的有纪年可考的火炮。从这尊火炮与现存其他元代火炮可以看出,当时的火炮用青铜铸造而成,包括炮膛、药室和尾部三部分,炮口呈碗口状,比炮膛大出很多。使用时,火炮被安装在木架上,用铁栓将炮尾与木架相连接,通过在炮身下加垫木楔调整发射角度。当时的人们通过填放火药的数量来控制射击的距离,所以装入炮身的火药往往不仅填充药室,甚至装满炮膛。炮弹是圆形石头,放置在碗形炮口上,借助火药燃烧后膨胀的气体发射。这尊火炮的器身铭文说明这是同一批产品中的第三百号,可见元代火炮的生产和应用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 随着蒙古军队的向外扩张,火炮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阿拉伯人在与西征的蒙古军队进行的长期对抗中首先掌握了火药武器,而后又在14世纪与西班牙人的战争中把这项技术传入欧洲。在那里,火药和火药武器比在中国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而在这项伟大发明的故乡,600年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却沦落成了寺院里无人能识的摆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