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字灵芝团龙妆花纱 明万历(公元1573年-1620年) 1957年北京明定陵出土 有一句古诗叫“走马看妆花”。所谓的“妆花”,是一种多采的丝织物,织造时用装有不同色线的小梭,边织边配色。这样织出来的丝织物,花纹色彩丰富,少者四色,多者十余色。花纹一般都比较大,甚至骑在马上都能看得清楚,因此有这样的比喻。 这块寿字灵芝团龙纹妆花纱,是明代皇帝用来做龙袍的专用面料,出土于明定陵,代表着明代丝织技术的最高成就。 明代的丝织业非常发达。明初朱元璋为了“地无遗利”,以法令的形式强行规定:凡是能种棉花的地方就必须种棉花,凡是能够种桑树、果树的地方就必须种桑树、果树。因此,在官方的直接推动下,在一些适合于种桑养蚕的地方,种桑养蚕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从而为丝织业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原料。与此同时,明代的丝织技术也比前代有长足的进步,花楼机经过改进,结构更加完善,而且简便易行,效率很高。织出来的成品,色彩鲜艳而又注意和谐统一;纹样结构严谨而又富于生动流畅的韵律,从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正所谓“巧变百出,花色日新”。 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很注重享受,从两京(北京和南京)到地方,都设立了许多织造官局。设在南京的内织染局称“南局”,为宫廷提供各色绢布;设在北京的外织染官局称“北局”,以染练绢布为主。地方官局主要分布在浙江的杭州、绍兴、严州、金华、衢州、台州、温州、宁波、湖州、嘉兴;南直隶的镇江、苏州、松江、徽州、宁国、广德,福建的福州、泉州,山东的济南,山西的潞安等处。每年织造大量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供皇室享用。除了要完成每年的定额外,还要经常加派,而且加派的数额往往要比定额大。仅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一年,就添造各类丝织品9万余匹。精美名贵的丝织品不仅用于皇室成员的生前享受,而且还大批地用于殉葬。1957年,考古工作者从北京明定陵发掘出了大批用于殉葬的丝织品,可以作为明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