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手稿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传说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洛阳潜心编著《资治通鉴》时,草稿堆满了两间屋子,全用正楷写成,却没有一个潦草的字。事实果真如此吗?《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它是怎么成书的?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手稿吗?国家图书馆现存的国宝级文物—— 一页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将有助于我们回答这些问题。 司马光(公元1019年—1086年),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今属山西)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自幼喜读史书,常常手不释卷,废寝忘食,20岁中进士,入朝为官。早在宋仁宗嘉祐年间,司马光就准备编写一部可以上接《春秋》的通史,他先后编写了《历年图》、《通志》。宋英宗看到后觉得不错,命他在崇文院选人协助他编写一部《历代君臣事迹》。宋神宗即位后,司马光进呈《历代君臣事迹》,宋神宗认为这部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可以为统治者提供历史经验教训,于是赐名为《资治通鉴》,并要求司马光继续编写完善。此后司马光夜以继日,遍阅各种史料,历时近二十年,终于在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的协助下编纂完成了这部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通史。此书凡294卷,《目录》30卷,《考异》30卷,共354卷,记载了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史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据史书记载,《资治通鉴》在编写方法上,先由助手采集史料,无论繁简都不漏过,编为“丛目”,再将“丛目”中的史料考订整理,编为“长编”,最后再由司马光考订润色,删定成书。这可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据记载,光唐史长编最初就有700多卷,司马光花了四年时间将其删定为81卷,工作量之大由此可见。 目前仅存的这页《资治通鉴》手稿共九行,计460余字,全部用工整的楷书写成,多处用笔墨涂抹,内容叙事并不连贯,往往某一件事只写开头数字,其后以小字“云云”省略,所以推测这页手稿是《资治通鉴》的初稿或细纲。此手稿上工整的字体和修改的痕迹见证了司马光近二十年著书的艰辛和认真,《资治通鉴》亦成为不朽的史学名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