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陶俑 唐(公元618年-907年) 高36.5-42.5厘米 1955年陕西西安韩森寨出土 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是民间传统的计年、计月、计日、计时字码。关于十二生肖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从目前材料看,在1975年湖北睡虎地发现的一批秦代竹简中,《日书》一篇就有十二生肖的记载,但其中有些叫法与现在不同,且有鹿而无龙。至东汉时期,王充《论衡·物势》中提到的十二生肖已与现在说法相同。到了南北朝,又开始流行以属相计算年龄的习俗,《北周书》中记载宇文护之母给其儿子的书信中就有“昔在武川镇,生汝兄弟,大者属鼠,第二属兔,汝身属蛇”之说。 由于十二生肖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因而在陶瓷、石雕、石刻、砖刻、绘画、刺绣、青铜镜等各种艺术门类中出现了不少以其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作为随葬品的生肖俑就是其中较具特色的一种,是研究当时民俗风情的重要实物资料。十二生肖俑为随葬明器,一般为陶瓷制品,亦有少数为石制,常见于隋、唐、五代及宋墓之中。早期的生肖俑见于北朝时期,为陶质,形象较为写实,为单纯的动物形。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生肖俑的艺术成分逐渐增加,成为以动物和人相结合的形象,显得生动有趣。其主要类型有两种。一种为兽首人身,即以十二生肖动物的头像配以人身,如湖北武昌桂子山隋墓出土的青瓷生肖俑,有鼠、牛、猴三种,分别以鼠、牛、猴等头像配以人身,坐于方垫之上,身着右衽长袍,双手持笏板置于胸前。另一种为人首人身,或抱一生肖动物,或将动物置于肩上,或在冠顶附加生肖动物。其姿态有的是立姿,有的为坐姿。唐代流行身着袍服站立的兽首人身或抱不同生肖动物的人物形象。唐末至宋,演变为在人物冠上饰以动物形象。这一类人首人身生肖俑在宋代多被做成文臣形象,头顶或戴朝冠,或戴有“王”字的弁帽,穿宽袖袍服,如广东省紫金县一座宋墓中出土的6件生肖俑,除一件头部损坏不知所属外,余为鼠、牛、虎、龙、猴,每件高37至40厘米,人物面形方正,头戴圆冠,身穿敞领宽袖长袍,腰束宽带下垂至足,足着方头靴,拱手持笏而立,生肖动物被附加在冠顶上,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宋代以后,由于纸冥器的使用,俑的数量大为减少,生肖俑艺术也逐渐衰落了。 墓室四壁摆放的十二生肖一般都是按子午方向排列,同时十二生肖可以表示时间,将其随葬入墓是希望十二时辰的神灵轮流执勤守护墓主人,祈求墓室永固。这种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营造了一个永恒的概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