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镶嵌高足青铜杯 北魏时期的外来青铜器 高9.8厘米,口径11.2厘米,足径6.8厘米 1970年山西大同南郊北魏遗址出土 我们看到的这件高足青铜杯难称精美:镶嵌的宝石大多脱落,通体的鎏金也剥蚀殆尽。但艺术史家从不敢轻视它,不仅因为它别具一格的形制,还因为它远方的故乡。 这件高足青铜杯刚一出土,就吸引了海内外许多研究者的热情关注。一位西方艺术史家通过对全世界同类器物的比较鉴别,认为此类高足杯并非中国制造,其产地应为中亚,并将其器身下部的装饰命名为“巴克特里亚之花”。“巴克特里亚”是古希腊人对兴都库什山以北地区的古老称谓,也就是今天硝烟弥漫、恐怖活动频繁的阿富汗东北部地区。公元前3世纪中叶,古希腊人占领了这一地区,建立了“巴克特里亚王国”,并一直延续一个多世纪。100多年间,古希腊文化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开花结果,并与其原有的古波斯文化与古印度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该地区独具魅力的文化传统,所谓“巴克特里亚之花”就是这种“希腊化”传统的鲜明烙印。 阿富汗东北部地区是古代亚欧大陆的交通枢纽,也是东西方商贸通道—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从这里出发,向南翻越兴都库什山可至印度半岛;向西可至伊朗高原,再向西经今天的土耳其即可抵达欧洲;向东北行则可到达中国新疆地区,进而进入中国腹地。中国人对这一地区的了解始于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张骞,公元前128年,他历经千难万险到达巴克特里亚,并停留了一年多,他称这片土地为“大夏”。汉代以后,这一地区在中国史书上被称为“吐火罗”,并成为中国通向西方世界的重要出口,许多中国人西行经过这里,其中包括西行求法的唐代高僧玄奘。当然,更多的过客是不同国籍的商旅,他们在兴都库什山脚下卸下行囊,在奶茶与胡歌的抚慰下暂时忘掉旅途的疲惫,然后在又一个黎明分道扬镳,将货物运向遥远的西方、神秘的印度或富饶的中国。 历史仅留下只言片语,我们已无法了解这件高足青铜杯的来龙去脉,它的确切制造地在哪里?它在丝绸之路上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辗转漂泊?它曾在多少肤色不同、语言各异的人中间传递?我们只知道它曾经盛满鲜卑贵族的美酒,也许杯中还有中亚的黄沙、天山的青草、长安城的落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