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索戏车车骑出行画像砖 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高35.6厘米,宽105.5厘米 1984年河南新野樊集村征集 “戏车高橦,驰骋百马,连翩九仞,离合上下。或以驰骋,覆车颠倒。”“突倒投而跟挂,譬陨绝而复联。”“忽跟挂而倒绝,若将坠而复续。”这些都是汉代辞赋中对戏车精彩表演的生动叙述。“戏车”是指可以用来表演百戏的马车,辞赋中所描写的“戏车高橦”,就是把长橦(即高竿)固定在马车之上。戏车高橦的表演者既要经受戏车奔驰时的颠簸,还要在高橦上表演各种复杂的动作。因为难度大,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赋中的描写是夸大之词,是来自作者的丰富想象。 20世纪80年代,河南新野樊集村出土的戏车画像砖,让人们多少有点相信了这种高难度的汉代戏车表演。该画像砖分为两部分:右半为车骑出行图,主车驾两马,御手执辔,主人端坐,前有导车和导骑,桥右两小吏曲身恭迎,车骑出行上方,一人持杖追逐两兽,右上方二人持剑格斗,拱桥下一人荡舟;左半是平索戏车场面,在两辆车上各树一橦,前车橦上一人握橦平撑,橦顶端一人悠然蹲踞,左手拽一人脚踝,右手拉一索,后车上一人正在缘橦,车、橦、索互相牵连,表演者在两辆车子的奔驰晃动和绳索的摇曳起伏中做高难度动作,惊险动人,确实有些出乎人们的想象。 先秦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高竿表演,汉代称之为“缘橦”或“都卢寻橦”。秦汉时期,都卢人散居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到马来半岛一带,以善于表演缘橦而著称。汉代杂技表演者从都卢艺人那里吸收了一些缘橦技巧。最初的缘橦表演,橦是立在地面上的,后来又发展成为“额上缘橦”。在山东沂南汉代画像石中有这样的场面:一名表演者以额顶橦,橦上部装横杆和圆盘,3名演员在上面做鸟飞状或倒挂。在汉代图像中,还有一根橦上可以攀上9名表演者的画面,犹如群猿攀木,紧张热烈。当然难度最大的还是这种车橦表演,可变的因素太多。有些专业人员曾对画像所描绘的表演场面产生质疑,认为即使现代的杂技表演者也是很难做到的。 这么激烈紧张的表演,到底是汉代杂技真实的再现,还是画像砖创作者的丰富想象,读者也可以给出自己的答案。 ( 王永红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