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珍爱历史记忆的空间

http://www.newdu.com 2017-11-08 汉阳陵博物馆网站 佚名 参加讨论

    郭宪曾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历史、现在和未来同属于一条岁月的长河,流去而不可往复。记忆对于人是不可缺失的,失去历史记忆的民族是不幸的。固然口耳相传能保留些许记忆,文字也是记忆的载体,而历史遗留的实物见证,则保留了更多的历史信息,将记忆珍藏于一座又一座博物馆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空间。
    正巧,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记忆”,各地博物馆纷纷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其目的是为探索和发展历史记忆,共同保护人类珍贵而脆弱的文化遗产。
    博物馆是一个储存记忆并讲述故事的场所,博物馆的藏品是我们生活记忆的基础,是自然、人类文化遗产的具体体现。每一处遗址、每一件文物、存储着过去的记忆,蕴藏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每座博物馆、纪念馆,存放着诸多历史的记忆,与当代的人息息相关。人们想了解一个社区、一座城市甚至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探寻一座古老遗迹的奥秘、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就需要来到博物馆这个历史记忆的空间。拂去沧桑岁月的风尘,观赏古人用过的石器、陶器、瓷器、青铜器,品味创作的书画、碑刻以及生活生产的遗址,去感知过去、搜索记忆、探寻未来,在身心休闲的同时、使知识有所积累,精神得到升华,情操受到陶冶。所以,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博物馆,应该珍爱这一历史记忆的空间。
    因为、这里记忆人类漫长的足迹。在博物馆历史序列的陈列里,展示着猿人头盖骨化石及其生活的遗存,记忆了人猿揖别的洪荒岁月,揭示了人从哪里来、祖先是如何生存繁衍,“劳动”怎样创造了人。半坡博物馆6000年前的遗址遗物,记载先人如何探索客观世界的变化,营造与自然同生同息,充满活力的聚居空间。进入文明社会后,一幕幕历史活剧推动社会曲折向前行进,人类从幼年走向成熟,留下了各式各样的遗存,透过这些残存的物件,可以感知历史演进,在对历史演进的认识中继承、创新和发展历史。
    这里记忆人类的聪明智慧。博物馆许多藏品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例如史前遗址发现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尖底瓶等古老器物,人鱼合体的奇特艺术构想和富于智慧的用具,使人惊叹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秦始皇兵马俑坑的赳赳兵阵,以高度写实的风格和灵活多样的艺术技巧,把不同的人物外形、身份、性格特征、精神面貌塑造的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令人感慨不已。还有汉、唐帝陵及其石刻、唐墓之壁画,何家村的金银器、耀州窑的瓷器,碑林石刻艺术等等。这些艺术精品是先民智慧的结晶,凝聚着古人的审美情趣、工艺技术、行为方式、思维特点等内涵。古代先民在农业、天文、乐律、纺织、冶金、建筑等方面的杰出创造力,也能从遗存的文物反映出来,成为当今艺术创造的源泉和借鉴。
    这里记忆着重大的历史事件。秦、汉帝陵出土的刑具诉说着修陵人的残酷环境,与帝王的奢侈形成鲜明的对比;西安碑林断裂的石碑及耀州的碑刻记载和反映了明末大地震的惨状。特别是以旧址、实物等形式收藏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红色记忆,更为丰富而深刻。在新建的延安纪念馆的大量珍贵实物和图文资料,还有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凤凰山、南泥湾等数十处革命旧址及陈列,留下延安精神的伟大记忆,成为我们不竭的精神源泉。沧桑巨变,记忆连绵,给人以穿越时空的思索与想念。
    显然易见,博物馆是收藏珍贵历史记忆的空间。在这个特殊的文化空间里收藏的实物,几乎都是经过岁月淘汰遗留的珍品,这些记忆虽然不完整,甚至是残缺的记忆碎片,也唯其残缺弥足珍贵、独具魅力,形成一个独特的对话空间,更能引起人们的遐想、思索。基于博物馆、纪念馆是历史记忆空间的认识,那么就赋予博物馆更多的文化担当,面对社会增长的文化需求,博物馆还须做出更多的努力。
    要广泛征集文物,拓展博物馆记忆。由于现实环境快速变化,大批具有珍贵价值的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面临被破坏和消失的危险,博物馆为了延续记忆,不仅要“为今天而收藏昨天”,还应“为明天而收藏今天”。博物馆应根据自身藏品特点和陈列需要,发现具有文物属性的实物,积极征集、接受捐赠,收藏保管好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博物馆对历史的记忆功能,尽量形成序列性、完整性记忆系统,给历史、给后人留下更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要加强对藏品的研究,向公众释读记忆的信息。藏品一般是静态的,不会说话的,需要学者去研究和解读。陕西省现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达178座,藏品非常丰富,随着文物征集和新的考古发现,需要一代甚至数代人不懈潜心研究,把残缺、片断的藏品信息尽可能还原成连贯的历史链条,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深层内涵和价值,进而就相关古代文化、艺术、科技等专题展开研究,解开历史的谜团,传承优秀基因,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让社会公众更多地了解博物馆,让博物馆更加充满活力。
    要提高展示水平,为观众营造传承记忆的良好环境。从完善公共文化体系的需求看,应不断充实陈列展览的内容、创新表现的形式,增强精品意识,增加文化内涵和科技保护的含量,实现学术性、专业性、知识性与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统一,使观众了解物件背后的故事,潜移默化中有所受益,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发现和增强个体和集体记忆。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善服务设施,积极推动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使博物馆内容和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使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感受、体验历史的记忆,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来源:中国文物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