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吉祥 提要:本文论述了受众是博物馆教育主体而博物馆教育人员是客体的观点,分析了主、客体的构成与特点,并就如何发挥受众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提高博物馆教育人员职业品质,发挥其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主客体共同实现博物馆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等问题,进行了详尽阐述。 博物馆的所有教育活动从根本上讲,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人身心的需要和人的能动作用,决定着博物馆教育的内容和结果。在构成博物馆教育的诸要素中,人的因素,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博物馆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最终主要是通过博物馆社教人员的实践活动和受众的接受与变化来实现。因此,既要对参与博物馆教育的各类人员进行剖析,还要研究博物馆社教人员和受众之间的关系,依此组织和开展博物馆教育活动,才能有真正理想的结果。 为了认识博物馆社教人员和受众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明确他们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地位。相对于博物馆教育活动而言,他们都是这一活动的承担者,无疑,他们都处于主体地位,或者称之为博物馆教育复合主体。然而,具体到他们两者之间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相对地位而言,则又有了主、客体的区别。 一、博物馆社会教育主体的构成与特点 1、博物馆社会教育主体的确认 在博物馆教育中,博物馆教育人员与博物馆受众是人的因素中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方面,他们互为存在的条件,均是教育活动的承担者。至于他们谁是教育的主体,大家看法不一。 在人们通常习惯的观念中,认为博物馆教育人员是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主体。这一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即揭示了博物馆教育活动中受众是教育活动的对象,而博物馆教育人员则以自身的活动来引发受众身心的发展和变化。但是,这一观点并不够全面。首先必须看到,受众具有主观意志和意识,他们在教育活动中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教育,而是根据自己的意志、情感、需要和能动性,积极参与乃至影响博物馆的教育活动;特别是进人博物馆的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思想情绪、动作行为,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讲解人员。再者,博物馆教育归根结蒂是要使受众得到发展,而且教育目的的最终实现是要看受众是否接受,并通过积极努力将教育的设想变为现实。没有受众的主动探求、吸收,教育过程的进行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认为将博物馆受众视为主体,是比较恰当的。将博物馆受众视为主体,指的只是受众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即主体地位。这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对博物馆板着面孔以教育者自居的彻底否定。博物馆和受众的关系不再是给予和接受的关系,而是平等对话和共同探究的关系。这种定位有助于博物馆教育人员深亥d 认识由于时代的变化而引起的博物馆职能的改变,从而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同时,也可以激发受众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需要特别强调一点的是,这种确认丝毫不影响博物馆教育人员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博物馆受众的身心所以能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和谐发展,正是博物馆教育人员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结果。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是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结果,不能互相取代。 2、博物馆社会教育主体的特点 ( 1 )主体的共性特征 成员的广泛性。不论是否来博物馆,不论学识、学历,不论国籍、民族,也不论年龄、身体等自然状况,凡是愿意接受或参与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统可归之为博物馆受众。这种广泛性意味着受众之间有诸多的差异,决定了他们有各种不同层面的需求。 充分的自主性。受众完全凭自己的意志、情趣,决定接受博物馆教育的内容、方式和程度,没有考核、竞争与淘汰的外在压力,没有认知上的限制,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可以在自己喜爱的内容中尽情驰骋。 ( 2 )个体发展阶段特征 每个人的人生发展都是有阶段性的,分析、认识人生各阶段普遍具有的典型特征,才能明确博物馆教育在受众个体发展的每一阶段的任务和方法,更好地体现其针对性。 划分人生阶段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这里试以年龄为链条,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相统一的角度划分人生阶段,其主要标准是人认识社会和融进社会的自主水平。参照教育学等相关理论,结合博物馆教育活动,将受众分为幼儿、童年、少年、青年、成年和老年六个阶段,其特征简述如下: 幼儿(1.5—6岁)阶段。这是人生的启蒙时期,是人开始主动认识周围世界的阶段。当前社会上把3 岁做为幼儿前、后期的分界线,即3 岁以后幼儿要更多地接触社会,有了少许语言能力,有了好奇心,尤其对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动物感兴趣。博物馆教育应该关注3 岁,特别是4 岁以后的幼儿,适宜采用彩色图形、绘声绘色的l 」语和浅显、生动的故事开展教育活动。 童年(6 、7 —11 、12 岁)时期。这是人生的奠基时期。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学习是童年时期的主要内容。他们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认知来源从以口头语言为主过渡到书面语言为主。情感开始复杂化,但还不会掩饰自己的情感,而月_其情感较易随情景而变化,和幼儿相比更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由于童年的率真,对成年人有较大依赖性。由于身体的各种器官及功能还比较脆弱,各方面均缺乏持久性。 博物馆对这一层面的受众开展教育活动,带有奠基性。在这些幼小心灵撒播博物馆的种子,对博物馆教育的持续发展尤其重要。对于博物馆的知识和信息,他们还不会做出恰当的选择,必须予以耐心、细致的引导。内容上切忌过多、过深,以免超出能接受的范围和精力集中的时间,引起“消化不良”。要用各种方法对他们进行鼓励,肯定他们在吸收博物馆知识上的点滴成果,不断激发其寻求博物馆知识的兴趣。少年(12 、13—15 、16 岁)时期。这是人生的起飞时期。虽然和童年阶段仅差5 岁左右,但身心均有很大变化,生理趋向成熟,精力也特别充沛。他们大多在学校就读初中或高中一年级。在认知方面,已注重逻辑思维,对所学内容和周围事物,开始作出独立的判断。他们主动追寻社会文化,喜欢参加新鲜而富有兴奋性、刺激性的活动。已具有一定交往能力,常结伴行动。情绪不稳定,欠缺自我控制能力,有时一次聚会,一张光盘,一本小说,一场报告会就能使其改变原来的思想。 他们来博物馆参观或参加博物馆的活动,大多是集体活动,有时还是年级行为,人数较集中,有比较明确、具体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博物馆社教人员要有针对{生地设计讲解内容和安排各项活动。讲解要有新鲜感,要强调启发式,注意充分调动他们的探究精神。在人数较多时,要科学安排讲解的批次。 青年(16 、17 —30 岁左右)时期。这是人生的成熟时期,个人的身体、婚姻、学历、职业、个性、才能、世界观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大多确定,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他们的各项能力,特别是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发展到较高水平,情感的表现也较少年稳定而深沉。但成熟性不足,缺乏实践经验和历史感。由于城乡差别等因素,他们在文化水平上存有很大差异,同时男、女性别之间在性格、爱好、价值取向等方而也有明显差别。他们既精力旺盛,又不时因工作和生活所累而身心疲惫。 这一层而的受众,由于年龄跨度大,其差别也相应较大,对其接待要讲究因人而异。他们中的大多数,将参观博物馆视为一种休闲活动,虽然有一定的学习愿望,但没有明确的具体学习内容,往往凭感觉和爱好予以选择。博物馆社教人员要善于引导他们进行探讨、分析,所讲内容要有一定深度和哲理性。 成年(30 岁左右—60 岁左右)时期,这是人生的定型时期。 这个时期年龄跨度较大,可以50 岁为分界分为两个阶段,因为从生理学上讲,人身体功能的衰退从50 岁左右开始加速,人们习惯上把40 岁左右称为“中年”。 成年人肩负工作、生活两副重担。特别是中年人,既是事业上最富成就的阶段,又是养育子女、促其成才的重要阶段。而且往往对子女寄予厚望,不惜投入。 成年人已经体验了人生诸多事宜,对客观世界有了较多认识,从而产生了较强的自控能力,为人处事稳健、练达,其中一部分变得比较世故、平庸。在认知方面,为提高生活质量,喜欢获取文化信息,中年人因事业需要,大多继续求知、探索。 这个层面的受众同样也是有较大差别,对其接待也要注意因人而异。他们到博物馆参观大多是出于广泛的兴趣爱好,少量是与所从事的工作学习的内容有一定关联。这个层而的受众不乏群体行为。其中,中年人的一部分喜欢同子女一起参与博物馆教育活动。博物馆方面若对其子女多予关照,将使他们感到格外满足。 就总体上讲,讲解内容要简单扼要,要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对参观目的较明确者,要注意充实其知识体系。 老年(60 岁左右)时期,这是人生的“夕阳”阶段,生理机能明显衰老,适应外界能力减弱,大多退出社会职业生涯,闲暇时间增多,子女也多因成家立业而分离,部分遭遇丧偶之不幸。因之,老年人易生孤独感,情感上需要慰藉。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年人并非消极地用余生等待生命的结束,尤其是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焕发了老年人“老有所为”的心态,燃起再次扬临L 的激情,老年生活充实而}俞悦。这从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老年大学、老年书画展和大量出现于旅游团队中的老年人身影即可见一斑。 博物馆教育要在满足他们“享受闲暇”上下功夫,要有晚辈对长辈的温暖和关爱,要满足他们怀旧的心理,要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二、博物馆教育客体的构成和职业品质 1、从博物馆教育客体的构成 构成博物馆教育客体的有讲解员、外联员、科普人员、电教人员和教育部门负责人等。由于各馆的性质、隶属关系等方面的不同,上述岗位的名称也叫法不一。如讲解员一职,有的称辅导员、解说员、说明员,还有人主张叫博物馆老师。虽然名称不同,但从事的教育工作大体一致。这些人员既有专职,也有兼职,还有义工和临时工。讲解员是教育客体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博物馆宣传教育职能的主要体现者。他们最有机会和受众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对受众的影响力最大。在一定意义上说,讲解员是博物馆的形象。早在1905 年,南通博物苑的创建者张謇就倡议博物馆设招待员提供讲解服务。然而,这一倡议未能成为现实。1906 年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设立了讲解员,从此,讲解员这一职务在博物馆得以确立。中国,由于近代博物馆事业发展缓慢,直到1949 年7 月,才有了第一批专职讲解员。因为旧中国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普遍很低,讲解员的起点定位也很低。从20 世纪50 年代的讲解员看,大多只有小学和初中学历。这一低起点,极大地制约了讲解工作和讲解队伍的发展,并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现今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学历普遍提高到大专以上,拥有了一批博物馆中、高级业务职称的骨干力量,博物馆社教工作得以极大扩展。其前景是大幅度增加知识含量和艺术性,造就专家型、学者型的讲解队伍。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划定的1838 个职业中,就有讲解员一职。讲解员的设置可有专职、兼职、义工(志愿者)、临时四种。博物馆教育是一项事业,专职讲解员是该项事业取得成功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口头讲解被视为中国博物馆的一大特色,按照中国的国情,这种博物馆教育的方式还将继续下去。兼职讲解员系由博物馆业务人员担任,而且应该是有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的、具有较高业务水准的业务人员,才有此资格。义工讲解员来自社会,服务受众,与受众更具亲和力。在国外,博物馆义工队伍相当庞大,且运作成熟。我国博物馆界只是在近十年才开始组织志愿者。目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科技馆等处都取得较好效果。临时讲解员主要是针对临时性展览观众数量很大的特殊情况而设立的,面向社会,特别是大专院校,紧急招聘,突击培训。此乃应急之举。 外联人员。博物馆教育不能坐等公众,而是要主动送服务上门。调查表明,在当今的文化市场和教育市场中,博物馆占有的份额是非常微小的,相当多的公众不了解博物馆,不知道博物馆展什么,有什么教育活动,甚至连博物馆的存在都不知道。外联人员的任务就是拓展各种途径,把博物馆教育推向社会,把更多的公众变成受众,并增大受众中观众的比例。 科普人员。主要从事编写普及博物馆教育的展览简介、活动介绍、宣传品等,设计并组织教育活动等项事宜。规模较小、人员编制不多的博物馆,可由讲解员兼顾。 电教人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教育提供了受众喜闻乐见的新手段。大多数博物馆都开设了网页,设置了多媒体,有的还开辟了电化教育室,电教人员日益成为博物馆教育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门负责人。这是教育客体中最关键的配置,直接影响博物馆社教队伍的效率和作风。汉高祖曾说:“置将不善,一败涂地”。所以这个人选应该是管理型的优秀人才。 除上述人员外,社会上一些人士也有可能成为教育客体的临时成员,如一些专家、学者应邀举办学术报告或讲座,学校教师和博物馆社教人员共同策划教育活动等。这种临时成员大多有相当建树,是特别宝贵的人力资源。就他们的每一个个体来讲,投人到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时间、精力都可能是很少的。然而,若干个体汇集起来,其能量之大,不容怀疑。尤其不能忽视的是,这些人的教育课题或活动项目,往往都是博物馆自身成员所不具有的,对丰富博物馆的社教内容和扩大教育效果,提升博物馆知名度有重大意义。 2、博物馆社会教育客体的职业品质 博物馆教育客体的整体构成和每一个成员的思想境界、工作态度、知识水准、能力状况乃至着装举止、音容笑貌,都是影响博物馆教育主体学习情趣和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重视博物馆教育客体职业品质的提高。职业品质的构成,主要是职业道德和智能结构两个方面。 ( l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不同职业中的特殊表现形式,是人们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是在长时间的自我修养和社会公德的影响中形成的。培养博物馆教育客体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稳定的事业心。博物馆教育无疑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它需要教育人员的大量付出:时间、精力、体力、乃至情感。每个称职人员的付出,都要远远超过工作日的界限。可是,这种劳动支付和由这种劳动所取得的报酬往往是不相匹配的,甚至在局部环境中还不被承认。博物馆教育的产品属于精神产品,大部分劳动价值呈潜在的形式,其教育成果往往要经过一段相当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博物馆社教人员应该从事业的高度看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努力做到甘心奉献,热爱本职工作。当遇到困境,遭受挫折时,不放弃努力,不改变理想。事实证明,任何一种教育行为,教育者在艰辛付出的同时,也播种收获。教育既使被教育者成才,也使教育者成才,博物馆社会教育自然也不例外。我国不少社教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他们用亲身实践证明了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是人们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是培养人才的好场所。 牢固的服务意识。从本质上讲,博物馆社会教育也是一种服务,是国际博物馆共同遵循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这一博物馆原则的具体体现。对博物馆社教人员而言,服务既是一种职责,也是一种手段。受众完全有权要求博物馆提供优质的服务,便捷、舒适、自由地获取博物馆的知识和信息,以及享用博物馆的相关设施。博物馆社教人员应当提供尽心尽意的服务,同时还要通过这种服务,拉近公众同博物馆的距离,扩大博物馆的市场份额,更好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的职能。 服务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热爱受众”,只有热爱受众,才能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才能竭尽全力地从事社教活动,才能宽容受众。团队协作精神。博物馆社教人员的工作具有个别性特点。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往往只是一个人面对受众开展活动;对教育内容的钻研、准备,很大成分上也是单独进行;在博物馆社教的艺术性上更是个性鲜明。正是这种不可避免的个别性特点,决定了每一名博物馆社教人员都要有团队精神,正确地看待个人的作用,处理好个人和他人和集体的关系。因为每个人完成的仅是社教工作中的一个环节,产生的也只是局部效应,整体的社教工作是大家协作的结果。再说,当今社会方方面面的竞争日趋激烈,挑战和机遇往往成并存的态势,这就更需要团结协作,运用集体的力量,甚至是社教部门和馆内其它部门乃至社会上的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工作的圆满完成。博物馆社教人员还要注意在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提高,应该做到“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 2 )智能结构 智能结构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这是博物馆社教人员为受众服务的资本,也是衡量社教人员是否合格的核心条件。知识结构。博物馆社教人员的知识结构由专业知识、社会知识、语言艺术、教育学、心理学、外语等方面知识组成。从整体上讲,是比较广博的。从功能上讲,可分为两种:其专业知识是博物馆社教人员用以对受众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的“原材料”,对这种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着教育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在专业知识方面务求扎实,一些综合性、科技性、历史性、艺术性的博物馆,专业知识的面涉及广泛,应注意博中求专、不乏见地。专业知识以外的各种知识,是博物馆社教人员在教育过程中的工具。掌握社会知识,才能了解社会的需求、受众的需求,才能知道社会热点,使博物馆社教活动更具针对性。语言艺术的作用更不容轻视,它可以使教育活动更具魅力。教育学、心理学可以使博物馆社教人员了解受众身心活动和发展的规律,以避免盲目性。对博物馆社教人员来说,要掌握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其目的在于实际应用。因此,掌握其基本原理和原则即可。由于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交往日益扩大,来自国外的博物馆受众也呈上升趋势。为了更迅速、更准确地传播中华文明,博物馆社教人员应掌握一定外语,可视岗位不同,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有些博物馆的社教人员根据工作内容还应具有一定才艺,如歌唱、朗诵、书画等。 总之,博物馆社会教育人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把自己培养成综合性知识人才。同时,还要注意做到在知识领域上的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 能力。一定的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或某些活动的必要前提,而且往往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才能较好地完成一项工作。博物馆社教人员面对差异众多的受众,自然需要多种能力。 博物馆教育是一项极富生命力的事业。作为博物馆教育客体的每一名成员,在为这一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的同时,也使自己变得愈加美好。 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