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谈谈讲解比赛中的知识问答

http://www.newdu.com 2017-11-08 汉阳陵博物馆网站 佚名 参加讨论

    ——以榆林比赛为例
    西安半坡博物馆馆长   张礼智
    2008年7月,陕西省文物局在榆林市组织了一次名为“国宝——中华文化之魂”的全省文物系统讲解比赛,和以往此类比赛不同的是,本次比赛强化了知识问答项目。事后来看,这一旨在测定讲解员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的举措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有效的。
    一、历史回顾
    需要说明的是,在讲解比赛中引入相关知识的测定并不是刚刚想到的问题。早在1986年,在陕西文物局组织的省直博物馆讲解比赛中,就已经以笔试的形式设置了相关知识的测定。在这之后的讲解比赛中,知识测定的做法时有采用并逐步革新。
    1993年在咸阳举办“全省第二届博物馆(纪念馆)讲解比赛”中,增加了现场提问的内容,具体做法是由选手所在的单位为每位选手出5道与本馆内容有关的试题,并提供答案。比赛时在本馆范围内抽题并解答。
    2001年在铜川进行的全省文物系统讲解比赛中,设置了笔试和提问。笔试的内容是2000年至2001年初国内外重大政治时事、文物博物馆工作大事及文物工作基本常识,并事先印发了学习材料。现场提问则是从本单位提供的20道业务知识题中抽取三道,逐一回答。和前两次比较,这次比赛综合运用了笔试和现场提问的方式。
    2004年在渭南举办的全省文物系统讲解比赛中,仍然沿用了知识问答的形式,不同的是,这次的试题不再由参赛单位自己命题,而是采用了全国范围的试题。这是一个大的进步,试题范围跳出本单位而走向全国,这种视野的扩大标志着对讲解员知识引导的思路已经逐渐地明晰起来。
    进行这一简单的回顾,我们就会发现讲解比赛中的知识问答项目的设置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完善的过程。同时,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形式在2008年的比赛中又再次被提出来并得到强化也不是偶然之举。
    第一、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今中国,博物馆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来实现博物馆价值这一传统方式,因其交流便捷和直接,还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讲解工作需要加强,而不是削弱。
    第二、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形势对讲解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免费开放后,随着观众量的大幅度增长,在听讲过程中提问的频率也大幅增长。而与其同时,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观众文化素质较以往明显提高,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不仅面宽,而且很多情况下也很专业,这就对讲解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管理层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强调引导讲解员重视知识领域的拓展。在比赛中设置并强化知识问答就是一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
    二、榆林比赛的做法
    榆林比赛中的知识问答分两种形式:一是预先不设定问题,也不设定标准答案的提问。即模拟博物馆现场讲解的形式,由专家以观众的身份随时提出问题,称嵌入式提问,提问结果不计成绩,也不占用比赛时间。这一形式运用于团体赛中对任意一位讲解者,目的是测定讲解员的现场应变能力和是不是在机械背诵讲解词。二是预先设定问题,由讲解员抽签回答,然后由专家对讲解员的回答作出正确与否的判定,并视情况给予现场点评和评分,这种形式运用于个人赛中。
    分析这次的知识问答形式,可以清晰地看到和以往类似举措的关系:第一,承继关系。这种承继关系不但体现在测试、问答这种形式,更重要的是这种形式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即测定和提高讲解员的知识水平和原来是完全一致的。第二,发展关系。表现在几个方面,1、针对这次比赛中增加的新的比赛形式,即团体(3人)比赛的形式,采用了对任意一位讲解员随时嵌入提问的方式;2、虽然个人赛中的问答也是采取了抽题的形式,但明显不同之处是事先并不公布题目和答案。这样的规定主要是基于避免讲解员像机械背诵讲解词那样,机械背诵试题和答案的考虑。3、增加了专家的点评。专家的点评除了对讲解员的回答作出是否正确的判断外,还要对回答问题的角度、回答问题的精确度进行分析、评判,并对相关知识背景进行介绍,目的是扩大讲解员的知识面,提高讲解员完善知识的意识。
    关于命题:
    本次知识问答的命题采取了统一由专家封闭命题的办法。由于准备时间较为充足,有时间对相关问题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和推敲,所以,在命题的逻辑性、严密性,以及保密性诸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命题的范围和原则
    在比赛之前的通知中,已经明确规定了知识测定的范围包括中国史常识、文化遗产知识、博物馆学知识及与本馆专业相关的知识。可以说命题的范围是明确的,但因为并未指定教科书,这就给命题者造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如果对同一问题,不同的教科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怎么判定?经过讨论,最后确定了命题的第一个原则:答案的唯一性原则。即每一题的答案都必须是准确的和唯一的,任何可能产生歧义的问答题都要坚决屏弃。这样做虽然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但确实提高了精确度,效果很好。就比赛结果看,没有因为答案的歧义产生过争议。
    命题的第二个原则是坚持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所谓公共知识,是作为一个文博职业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内容相对宽泛一些。如作为一个文物工作者,虽然身在近代革命纪念馆,但文物法及本行政区域内的著名文物保护单位是必须知道的。而作为一个博物馆工作者,对博物馆的基本理论知识、中外著名博物馆以及博物馆的简单历史应该有基本的了解。所谓专业知识,是指直接与本馆业务性质相关的知识,内容相对更专业一些。
    有的参赛选手提出疑问,说个别试题超出了命题范围,实则不然,这就是我要介绍的命题中的第三个原则:相关性原则。即不论是公共知识,还是专业知识,命题都必须和本馆有某种联系。如一个文庙博物馆的讲解员,可能不仅仅会遇到有关文庙建筑、祭孔礼仪方面的问题,而由文庙延伸到孔子,再延伸到孔子的弟子,再延伸到儒家、儒典等都是应该掌握的知识。
    2.命题的方式
    ①知识点尽可能多,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题目中设置多个提问。以免讲解员因答不上来而丢掉全部分数。个别只有一问的,则属于常识性的知识。
    ②整合知识。将展厅、展线及本馆的内容进行整合提炼,考察选手的综合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引导选手把死记硬背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把书本的知识变成可以灵活运用的知识。如中共中央在陕北十三年,召开过许多次重要的会议,在正常的展线讲解中,讲解员肯定能熟练地讲出内容。但是不是真正理解并掌握了这些会议的内涵呢?事实上,当某次会议被单独拿来提问时,讲解员对会议内容的描述往往有不准确之处。剔除现场答题时紧张的因素,对内容理解不精确的现象确实存在。
    3.命题难易度
    这是一件很费脑的事。虽然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的谚语可以减轻对难易度的责难,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给选手造成厚此薄彼的印象。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不出生僻、刁难之题。具体做法是先出题,然后回过头来设身处地地想,选手能否答上来?如果一般情况下有可能答不上就淘汰。这次参赛选手共计80人次,按比赛规定,为每个参赛选手准备3道试题,就最少需要240道题的储备。事实上被淘汰的试题也差不多有同样的数量,其中相当一部分不是因为命题不好,而是因为担心答不上来而忍痛割爱的。二是省直博物馆难,市县博物馆易。这是相对而言,而且也只是一种大体方向,不是每题皆然。孤立和表面地看,这样做似乎有失公允,但这是一种考虑实际情况的做法。因为省直单位无论人员选拔的来源,还是信息获取、参加培训的机会都远远大于市县博物馆。换句话说,省直与市县博物馆的讲解员之间原来就存在不平衡之处,命题中的这种考虑也只是通过一种不平衡的手段达到新的平衡。
    4.其他考虑
    这次命题中,选手会发现不少试题题目较长,这样做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选手刚刚结束了现场讲解,紧张的情绪还未解除,多说几句,有利缓解气氛,让选手有时间回过神来。二是有时间去调动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搜寻相关内容。三是在背景中介绍有关知识,对答案做某种程度的引导。如关于唐代长安城内“三大内”的提问,就是先在题中提出一个,而问另外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也是举二问二。如果选手认真听题,充分利用试题中提供的信息,答题就不会走大样。否则,不但答不好,还有可能闹出笑话。如“秦晋之好”的典故产生于什么时代,选手答秦汉是不对的,因为晋国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不存在了。
    5.关于团体赛提问
    现场即席提问也就是团体赛中的嵌入式提问,所提问题虽然很简单,但现场的感觉是这种形式尖锐,甚至有点残酷。
    就结果看,有的被问之后依然衔接很好,没受什么影响,有的则受很大影响。分析受影响的原因,除了紧张的因素之外,主要还是内容不熟悉。
    有人要问,既然不计时,不打分,让选手顺顺当当讲完不就行了,为什么要打断呢?
    这不是故意为难,比赛组织者不遗余力地组织这么大的赛事,出发点不仅仅是比赛本身,也不仅仅是着眼于这次的参赛选手。组织者更关注的是千千万万的观众,以及千千万万次展厅的现场讲解。观众有问题,一般不会等你讲完再问,如果一个简单的问题嵌入就影响了讲解的正常进行,那只能说明讲解员对讲解内容不熟悉和不能驾驭现场气氛,而这正好是嵌入式提问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关于回答问题:
    这次比赛中知识测定的结果还是不错的,统计结果显示,及格以上的参赛选手达到了总数的74%,其中满分者达到了30%。但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明显的:
    第一是知识不准确。表现形式是在回答问题时勉强作答,侥幸得分。余秋雨先生在“青歌赛”的点评中曾经说“答不上来不要紧,不要乱讲”。就是说,在知识面前应有科学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勉强作答只会滋长侥幸心理,如此循环往复,施及实际工作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试想,如果用蒙的办法回答观众的提问,碰巧这位观众对你讲的知识领域有所了解,即使不能判定你讲的是错误的,起码他可能对你讲的产生疑问。那么,如果观众顺理成章地再产生“你刚才的娓娓道来靠得住吗?你刚才的慷慨激昂是发自内心的吗”这样的疑问,讲解员的全部努力就会付之东流。
    第二,知识面急需拓展。从这次知识测定中可以很容易看出一个现象:选手在回答有关本馆业务的试题时,成功率较高,而回答公共知识时,成功率较低。说明知识面的拓展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
    第三,由于上述的原因,表现在答题技巧方面存在一些很不应该的现象。如答非所问,问的是四大古都,答的却是四大文明古国;问的是陕西省出土最早的铜镜,答的却是全国出土最早的铜镜。还有的选手画蛇添足,如已经完成了回答,却担心不全面,又多说几句,反而弄巧成拙,反映出对知识的不自信。
    另外,还有一个很有意味的现象值得一提:这次知识问答的不少内容反复出现在比赛开幕式领导讲话、参赛选手的讲解内容中,有的题目直接来自于此前报纸上的遗产知识竞赛试题,而选手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多有答不上来者,说明选手利用一切机会获取知识的意识还不是很强。
    关于分值:
    在整个比赛的分值中,知识问答的分值是两分。这两分是高了还是低了,无论是在赛中还是赛后都是议论的焦点。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因为看起来知识问答的两分决定了比赛的结果。而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假象,或最起码是一种偏象。知识问答的得分,要么有要么没有,要么高要么低,比较客观、直接,即使不和讲解得分比较,自身的结果都有从零到满分的较大差别。而讲解得分,则动辄只有零点几甚至零点零几的差别,讲解水平的差距不可能只有那么一丁点。可见,讲解评分的办法有值得商榷之处。
    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且是一个次要的方面。让我们抛开比赛就实际工作来谈谈这个问题——毕竟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观众需求问题。观众越来越多元,对知识需求越来越大,这对讲解员的知识拓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和过去不同的是,虽然在讲解员的“讲”与观众的“听”的交流中,“讲”的主导地位不会变,但观众在“听”的过程中,“问”的比率在不断上升。不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对管理者、对讲解员本身都是不明智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主办者把知识导向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可见讲解比赛中的知识问答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项目,更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或者极端一点说完全不是一个形式问题。通过讲解比赛,倡导对观众负责、崇尚知识的工作作风,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说重要的不是分值轻重,而是通过知识问答这种形式体现出知识的重要。说两分决定命运,是看到了现象,知识决定命运才是本质。
    顺便说一句,强化知识问答这一形式,对不注重平时工作态度、不注重知识的积累,而专注于比赛的风气也是一种遏制。
    关于点评:
    专家点评的形式是榆林比赛中的创举,这种做法体现了引导讲解员重视知识积累的初衷。对知识问答做出一个对与错的判断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仅仅这样做还不够,因为对参赛选手来说,知道答案充其量也只是得到了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结果,收效不大。基于这样的考虑,借鉴了其他赛事的形式,主办者在这次比赛中引入了专家点评的概念。这种形式最好之处是现场感特别强,通过专家从提问的概念到回答的思路、角度、精确度以及相关知识背景等诸方面的解说,对参赛选手、对赛场的其他听众都是一种有益的活动。
    三、启发
    每每谈到讲解比赛的作用,论者皆以提高讲解水平为说,这并没有错。因为录音机一般的讲解活动毕竟太枯燥,讲解热情的每况愈下是可以想像的。往深里想一想,机械地背诵讲词也好,面对日复一日的不同观众却没有新鲜感也好,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新的内容的刺激。真的没有新的内容可讲吗?非也。内容的挖掘是无穷尽的,而这种挖掘是需要知识支撑的。当讲解员自身把寻求知识滋润作为乐趣、进而产生把这种知识转达给观众,并与之共享的追求时,讲解就会变得其乐无穷了,而这正是讲解比赛中知识问答所要达到的目的。
    文章来源:
    郭宪曾主编:《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