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雅妮 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同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也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过10余年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中国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中国博物馆在类型、数量和规模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作为直接为公众服务的博物馆教育方面的变化,在博物馆的各项业务活动中尤显突出。 一、过去 虽然中国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是学习借鉴西方文化的产物,但中国博物馆在经历了短短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之后,却走上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不同的社会环境,使中国博物馆在构成体系和各项业务活动的开展上都具有了相当鲜明的中国特征。作为博物馆主要业务活动之一的教育和服务工作,在很长时期则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功能目标过于单一,政治性太强。中国博物馆自从1905年产生之后,分别在20世纪的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1978年以至现在,经历了三个比较显著的发展时期①,但中国博物馆的基本传统几乎都是从第二个发展时期才开始真正形成并发展起来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全新的意识形态决定了博物馆是新政权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明确提出博物馆事业的总任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人民大众正确认识历史,认识自然,热爱祖国,提高政治觉悟和生产热情②。“思想教育”成为博物馆教育的中心内容,“开启民智”的初衷被弱化,审美、娱乐等其他功能更无从谈起。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自发走进博物馆的比例非常低,一般都是单位或学校统一组织,而去的目的就是为了接受历史唯物主义、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2、专职讲解员的讲解是中国博物馆多年来教育和服务观众的最为主要和重要方式。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博物馆借鉴苏联博物馆的经验,建立专职讲解队伍,凡举办展览大都由讲解员讲解,以加强群众教育工作③。客观地讲,博物馆讲解之所以从产生之日起直至现在,在中国很多博物馆还很受欢迎的原因,则在于以各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为主题的历史类和地志类展览,与公众的现代日常生活有很大距离;再加之展览说明内容的过于简单,说明语汇与大众语汇的隔膜,公众由于很少使用博物馆而造成的不熟悉等,都使得公众产生了对讲解及讲解员的极大依赖。也正因为此,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来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和服务社会的目的,在中国不仅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广大参观者的欢迎,而且还成为最为普遍和通常所采用的一种教育方式。 3、没有将儿童和青少年作为博物馆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对象。多年来,在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参观博物馆与成人的最大区别,也许就是能在门票上享受一下减免政策的优惠。博物馆很少为儿童和青少年举办特殊展览或活动。只有城里的学校有时候才会组织学生集体参观一下博物馆,但博物馆能给他们提供的也只是像成人一样看看展览,听听讲解。而博物馆的社交工作者也至多在讲解时稍微注意一下孩子的接受能力,给他们一个成人讲解的简化版。作为社会教育重要机构的博物馆,没有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起形成合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挥其应有作用。 二、现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博物馆教育发生的主要变化: 1、博物馆教育目标的政治性减弱,呈现出注重知识传播和文化休闲的特点。收藏、研究和教育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而展览是博物馆实施其教育功能的最重要手段。因此,各个博物馆不管是对旧展览的改造,还是对新展览的设计,都以改过去地方史志的僵化模式,而是通过发掘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用尽可能吸引人的形式来设计制作。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不仅成为设计展览内容和形式所追求的根本目标,也成为策划举办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如汉阳陵博物馆在2008年端午节,为更好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策划教育活动时,就着重在“有意义”和“有意思”上下功夫。为此,策划举办了 “穿汉服 诵《离骚》 过端午”主题活动。让游客在通过参观、刚刚感性认识了汉代的塑衣式和着衣式陶俑之后,再请他们亲自穿上仿制的汉服,诵读屈原的《离骚》,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华美的汉服、悠扬的古筝、如茵的草坪、苍凉的墓冢,现场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果不其然吸引了很多游客、甚至包括很多外国游客的参与。他们纷纷穿上汉服拍照留念,或参加到诵读的队伍中。活动圆满成功,收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2、专职讲解员的讲解虽然还是博物馆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但其它人员的介入和其它教育方式的运用则日益得到重视和加强。承担讲解的除了专职讲解员外,还有博物馆各方面的专家和各种成分的志愿者,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已形成的由专家讲解、专职讲解、临时讲解和志愿者组成的多层次讲解服务体系,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各个博物馆也在投入越来越多的专业力量编写有关展览和藏品的图书,举办适合一般观众的讲座,积极参与大众媒体,特别是电视相关节目的制作,越来越重视各自网站的建设,等等;可以代替讲解员讲解的语音导览在慢慢普及推广,录像、电影、多媒体、幻影成像等现代化的视听技术手段也在不同程度地被采用。 3、非常注重对青少年的教育。A 积极鼓励和引导青少年参观博物馆。从2004年5月日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都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行了免票,对学生个人参观实行半票,家长携带未成年人子女参观的,对未成年子女免票。B 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内容变得丰富,已从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逐渐扩展到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博物馆并开始主动出击,和学校联系,将博物馆资源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实施教育。如碑林博物馆正在“有计划地将碑林文化纳入中小学德育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在省编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中增加碑林传统文化和书法知识教育。” ④ C开发出许多适合未成年人的教育形式,如大学生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中小学生的暑期冬、夏令营活动、各种创作比赛或征文活动、可动手参与的制作或模拟考古等。D 在活动的设计上,开始尝试结合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以使活动的效果更明显。如北京自然博物馆举办的“两岸中学生自然探索夏令营” ⑤,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的“暑期双语夏令营”⑥等。 促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博物馆教育发生变化的原因: 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博物馆自身的发展壮大,是博物馆教育职能变革的内在动力。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加大了对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一批现代化的大中型博物馆在全国各地先后建成,从而推动着包括博物馆教育在内的各项业务实践活动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满足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对博物馆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推动博物馆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而且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倡导的“假日经济”,以及今明两年不断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更使得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走进了博物馆。同时,随着国门的日益敞开和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游客也大量涌入。为了适应多元和多样的文化诉求,博物馆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变革成为大势所趋。 3、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对博物馆在教育民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在实施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方面的期待和要求,则成为迫使博物馆不断拓展博物馆教育广度和深度的外部压力。特别是1994年中共中央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更是以最高的行政权力,强调了博物馆要充分发挥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按照这两个文件的要求,全国各地各类博物馆都开始更加注重策划和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青少年的教育活动。而2007年8月陕西省文物局和教育厅联合发出的将博物馆资源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博物馆教育列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并把相关知识编入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文件精神,则不管是在博物馆教育内容的拓展上,还是在强制性地将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上,都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和推进。 4、对国外博物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成为中国博物馆各项工作,包括教育工作的助推器。美国的梅蕯基金、日本的JICA项目等,几年来都在积极为中国培养博物馆工作方面的人才;很多博物馆还直接和国外博物馆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如首都博物馆和英国V&A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日本福冈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和德国徳伦特博物馆等。与国外博物馆建立了友好关系的中国博物馆,通过学习、交流、培训等方式,向国外同行学习借鉴先进的博物馆工作理念和方法,从而推动了中国博物馆的各项工作,包括教育工作的与世界接轨。 三、未来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博物馆教育虽然已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自觉或不自觉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这种变化还主要是在省级以上的博物馆发生的,而且像北京、上海,以及东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博物馆在发生的深度上也比其他地区要大一些。要适应日渐变化的中国社会,中国的博物馆教育在未来最主要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1、 中国博物馆教育的实践还有待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广度不仅意味着被实践证明有意义的各种教育方式要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从省级以上向地县、从东部向西部的博物馆推进,还意味着博物馆的教育活动要从展厅里向展厅外、从博物馆里向博物馆外,从传统形式向更多利用新技术、新传播手段方面的推进;深度则意味着所有教育活动不是“运动式”和“轰轰烈烈式”的,而是要以对活动效果的科学评估和监测为依据,系统地、持续地设计和举办各种教育活动。 2、 中国博物馆教育在理论上的探索亟待加强。虽然博物馆教育一直是中国博物馆实践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分支,但由于博物馆整体理论研究的式微,所以有关博物馆教育的理论研究自然也很匮乏。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中国博物馆教育实践上的很多问题,需要理论上的解答,诸如: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博物馆教育?作为社会教育很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如何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一起为个人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发挥作用?博物馆教育与博物馆其它业务之间如何有机互动?博物馆教育怎样设计和开展才能有益、有趣、有效?等等。 3、 中国博物馆教育在自身的专业化上还要付出很多努力。相对于收藏、研究功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本身就是一个后起的职能,是随着近现代博物馆的诞生而产生的;再加之中国博物馆教育长期以来功能目标的唯一,教育方式的单一,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上的欠缺,更使得中国博物馆教育的专业化更无从谈起。虽然90年代以来,博物馆教育的实践已愈来愈丰富,但是由于博物馆管理和博物馆教育理念的滞后,这些实践呈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规范性,而是随着博物馆管理者和教育活动组织者的个体性状而发生变化的。同时,由于很多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还将博物馆教育等同于讲解,将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等同于讲解员,从而在博物馆教育队伍的构成上,还缺乏对专业教育人员的考虑,更使得博物馆教育专业化的建设之路还将会更加漫长。 注释: ① 吕济民:《中国博物馆事业一百年》,《博物馆学研究论文选》P84-86,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P20-2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② 、③ 国家文物局编《博物馆群众教育工作》P9,文物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④ 汉唐网2007年12月13日新闻; ⑤ 郑钰:《发现夏令营中的新元素——试论博物馆教育活动发展的新思路》,《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⑥ 庞雅妮:《博物馆未成年人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博物馆学研究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