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锋 《杨生民经济史论集》一书,已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2月出版发行,凡30万言。收录了先生自上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所写的27篇论文。 论集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共22篇,乃论集的核心部分,主要是围绕着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特点所作的探讨。该部分分为五组文章。一是关于市与商品经济发展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共3篇。商品经济与市场活动密不可分,二者曾在人类历史上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论春秋战国的市》一文,就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市为对象,通过对这一时期市的设置、功能、管理等问题的剖析,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市经济活动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它不仅为中国的统一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对后世市的制度和管理有着深远影响。《论〈管子·轻重篇〉的经济管理思想》则认为:《轻重篇》阐发的轻重理论是在重视农业、稳定个体农民的基础上,主张通过货币、商品的“轻重”关系调控国民经济,来安民、富国、强国 。这一思想对汉、唐、宋的各种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对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借鉴意义。二是关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基本理论的探讨,共2篇。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曾是史学界讨论最为热烈的问题之一,讨论中形成了封建土地国有制论和私有制论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汉代土地所有制两重性诸问题试探》一文则认为:汉代国家对全国土地有最高所有权、支配权,同时又在一定条件下承认了不同程度的土地私有权。所以,汉代土地所有权具有两重性。同时,还探讨了与此有关的中国封建土地所有权运动的规律。这些对认识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无疑是有益的。三是关于春秋战国秦汉土地赋税制度、劳动者身份的变化,共11篇。该组论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春秋战国土地与赋税制度的变化与个体农民的广泛出现、战国的社会结构和性质、汉代官、私工商业生产关系、汉代官营农业的发展及其经济关系、汉代刑徒的社会性质、战国两汉时期的“客民”和“客”、汉代氓隶的社会性质、汉代地主门下封建依附关系的发展、《僮约》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内容、汉代地主在农业上使用佃农与奴婢经济效益的比较、两汉士族地主的兴起等问题,以详实的事实为据,作了深入探讨。这对深入认识汉代社会,很有必要。四是关于夏商周秦汉至隋唐犁的演变,共3篇。犁作为重要的生产工具之一,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作用。该组论文运用大量考古材料,对夏商周至隋唐时期犁的发展演变作了深入探讨。指出秦汉时期是我国耕犁发展的关键时期,汉代的犁大、中、小俱全,魏晋南北朝时期犁的构件、种类、材质及其硬度和抗拉强度等方面与汉代基本相似。因此,以两个时期犁的差异去说明二者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的演变是不合情理的。五是通过中外比较探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特点,共3篇。分别通过中国与欧洲、中国与罗马、中国与法兰克时期历史发展异同情况的比较,来阐明二者历史发展的不平衡、不同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历史特点。 第二部分主要是作者的学术评论与回忆文章,共3篇。分别对侯外庐先生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究上所作贡献、汤明檖先生《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一书的学术品位和梁方仲先生的治学方法问题,作了阐述。侯外庐先生是中国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之一,其学术思想曾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学者,但侯老文章晦涩难懂,常常使人反复诵读之后仍不知所云,作者以三千字短文,通俗的阐述了侯老关于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理论的精髓,使人读后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梁方仲先生是蜚声国内外的著名中国经济史专家,其学术成就、治学方法及高尚人格,素为学界所景仰。作者早年即入梁先生门下,拾遗于左右,为了使梁先生的治学方法、道路和精神能为更多的后人所继承和借鉴,同时也是出于对业师梁方仲先生的深切缅怀,撰写了《试谈梁方仲先生的治学道路》一文,笔触细腻,情感真挚而深沉。 第三部分亦即附录部分,共2篇。主要探讨的是关于汉武帝的学术思想政策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所作的贡献。旨在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重新审视。作者认为: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简单的等同于汉武帝的学术思想政策,并不完全符合历史真相。事实上,汉武帝实行的是尊儒术、重法治、兼用百家之学的学术思想政策。汉武帝不仅武功显赫,而且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尤其是在搜求遗书和促进音乐、诗歌、汉赋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论集所收论文,大多为作者数易其稿,屡事增删而成,逻辑严密,深入浅出。学风上则是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体现了作者认真的治学态度。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文与行政学院 ,100029) (责任编辑:admin) |